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去完成,医院发展的蓝图要靠奋斗去描绘,我们的人生理想也要靠奋斗去实现。奋斗,应该是我们人生的主旋律。医疗、护理、药学、医技、后勤、行政,我们青年一代周医人,不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都需要把轻浮和傲气撇去,存赤诚之心、谋真才实干,用“胸怀热血、脚踩热土、贴地而行”的奋斗方式,在每一项操作、每一台手术中一锤锤的敲打,在每一项检查、每一次任务中一次次地淬炼,才能锻造出属于青年的才气,才能迸发出属于青年的成就,这一个个的成就、一次次的成长,便成就了医院的发展与繁荣,实现了医院的辉煌与跨越。
我们应该始终不忘:“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蓄电池理论”,他指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在医疗卫生事业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应用于临床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具备持续充电的能力。这种充电的能力,就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学呢?
我们可以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甚至是向家属学、向患者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把每一项操作、每一次沟通当成学习的机会,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充分利用好科室的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作为授课人我们要积极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总结经验将知识点弄明白、讲清楚;作为听课者我们要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和思考,真正做到学懂弄通,把学习从被动要求转变为个人的日常习惯。
这是黄大年教授在与学生们欢度新年时,对他们,也是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谆谆教导与殷切嘱托。医院70年的发展之路走的并不轻松,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凝结的是一代代周医人的付出与奉献。在门诊,有退休后放弃其他单位优厚待遇,依然坚守医院工作岗位的颜景云副院长、李执庚主任,“退休不退志”,早来晚走依旧是他们的工作常态,这是对医院“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在病房,有因为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放下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多次外出进修学习的于爽医生、宋硕医生,面对医院专业发展难题,他们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医院就是700名干部职工的家,如何把家建设好、发展好,是每一名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老一辈周医人的“家国情怀”让人感动,新一代周医人也正在为建设新周医、发展新周医而努力拼搏奋斗。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医院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就是我们奋斗的战场,也就是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供稿:护理部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