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刺激性质之分
1. 机械性痛: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性变形,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性疼痛。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消失 。
2. 温度性痛:是指某些疾病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疼痛。
3.化学性痛:组织受损或有炎症反应时,化学物质的升高超过阈值,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内或有炎症、感染性疾病时。
二.按炎症病因分
1. 炎症性痛:是指由正常的无害刺激引起的疼痛。
2. 非炎症性痛:是指由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结石、癌症等。
三.按发病机理分
1. 病理生理性疼痛:由伤害性刺激和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2. 精神心理性疼痛:是指一些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往往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心理冲突、情绪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四处求医,反复做各种检查,始终不得缓解的疼痛。
四.按疼痛感觉分
1. 快痛:是在皮肤受到刺激时很快发生的一种定位清楚而尖锐的刺痛,在撤除刺激后又很快消失。
2. 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潜伏期长,可持续长达数秒或更长。
3. 顽固性痛:是指某些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虽然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和各种止痛药的治疗,疼痛不能缓解,反复发作,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疼痛。
五.按疼痛强度分
1. 轻度痛:是指疼痛可以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的疼痛。
2. 中度痛:是指疼痛明显,不能忍受,患者要求用镇痛药,睡眠受到干扰的疼痛。
3. 重度痛:是指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的疼痛,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受到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4. 极度痛:为一种持续性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的疼痛。
六.按时间模式分
1. 一过性疼痛:是指疼痛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
2. 间断性疼痛:是指不定期的、没有规律性的疼痛。
3. 周期性疼痛:是指疼痛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4. 持续性疼痛:是由于机体组织受到各种损害刺激而产生的痛觉。
七.按机体部位分
1. 躯体性痛:是指身体痛,包括头痛、肩酸背痛、肢体痛、胸痛、腹痛、腰痛等。
2. 内脏性痛:是指痛觉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对刺激性质分辨能力差、对机械牵拉、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的一类疼痛。
八.按神经部位分
1. 中枢神经性痛:是指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疼痛。
2. 周围神经性痛:是指由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疼痛。
3. 植物神经性痛:是指由植物神经系统原发性病变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疼痛。
九.按病程长短分
1. 急性痛:在几小时、几天、直至6个月以内可缓解的疼痛
2. 慢性痛:持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
十.按表现形式分
1. 原发痛:是指组织内的神经末梢直接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而产生的疼痛。
2.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牵涉痛。
3. 反射痛:又称扩散痛,是指神经的一个分支受到刺激或损害时,疼痛除向该分支支配区放射外还可累及该神经的其他分支支配区而产生疼痛。
简单的治疗方法
一.疼痛的治疗原则 明确治疗指征
治疗的适应症和病情急缓 疼痛的原因 病变的性质
确定治疗的部位
明确部位的解剖结构和位置
了解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和过敏史,与患者沟通,可行的治疗效
二.止痛的基本治疗原则:
主要是除去病因,使用镇痛药仅为治疗症状,缓解痛苦。
1、 不能盲目止痛,以免贻误病情。
2、 对病因治疗,解决疼痛的根源。
3、 单纯止痛法:
a、 外周镇痛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b、 降低中枢对疼痛的敏感性:麻醉镇痛药,安定镇痛药,冬眠疗法。 c、 封闭神经末梢及阻断神经的传导,使疼痛感受器丧失痛觉能力。
强调:没有任何一种镇痛药可以解除人体所有的疼痛,也不是人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都可以用 一种镇痛药来治疗的。选择镇痛药时,应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疼痛原因,性质以及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对轻,中度疼痛,首选 ASP,特别对钝痛效果更好,其不产生镇静作用,无耐受性、 依赖性,价廉易得, 每次 0.3~0.6g,每 4~6 小时/次,其复方制剂 APC(ASP220mg,非 那西汀 150mg,咖啡因 35mg)也较常用。若 ASP 不能用,也可用对乙酰氨基酚。若是炎症性疼痛(风湿性,类风湿性)可用吲哚美辛,炎痛喜康, 布洛芬, 若严重疼痛患者,用麻醉性镇痛药方能缓解疼痛:如严重创伤,骨折,烧伤,癌痛等, 一般先用中等强度的麻醉镇痛药,如:可待因,每次 30mg,每 4~6 小时/次,如加 ASP 等药可增强镇痛效果。如不能镇痛,再选用高强度的麻醉性镇痛药,如肌注吗啡 10mg 或哌替啶 50~100mg,每 4~6 小时/次
三.疼痛治疗的基本方法
1、小针刀疗法:对滑囊,腔囊炎症,压力增高,肿胀等引起疼痛,用小针刀将其囊腔切开,即可见效力。方法简单,见效快,花费少等优点。
2、手法治疗:推拿, 解痉, 通络,活血止痛, 点穴 。
3、物理疗法:热,冷,电,光,超短波,磁疗等。
4、运动疗法:气功,医疗体育。
5、牵引疗法, 拔火罐,针灸,刮痧,埋线,射频, 心理。
6、 穴位(痛点)注射法:找出痛点或相应穴位,注射低浓度糖皮质激素 0.5~4ml。
内容来源:医者大本营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点赞或留言支持哦!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医药小百科”公众号,更多惊喜等着你哦!欢迎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投稿邮箱:daocaoren0827@qq.com
爆料、文章合作、互推等,商务合作,欢迎加微信:13847255830
版权声明:此公众号属纯公益性。我们注重分享,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