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获批上市靶向药物汇总与分析

来源: 生物医药工程智库/BOPUZHIKU1314

1. 靶向药物的基本情况

1.1.定义


      靶向抗肿瘤药物是指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 故肿瘤靶向治疗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作用范围不同:靶向治疗通过肿瘤相关的靶点靶向肿瘤局部而发挥作用,而大部分的化疗药物可对处于快速分裂期的所有 细胞(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都有杀伤作用。


筛选途径不同:靶向治疗药物根据其可以与目标靶点相互作用而筛选出来,化疗药物的筛选标准是其是否可以杀死细胞。


作用机制不同:靶向药物治疗通常只是抑制细胞生长,而传统药物治疗则是有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

1.2.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分类


肿瘤靶向药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小分子药物和单克隆抗体。


小分子药物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内部,因此一般用于干扰胞内靶蛋白的活性。单克隆抗体相对较大,不能进入细胞内,一般用于靶向胞外和膜表面的靶点。


小分子抑制剂与单克隆抗体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差异:


A.小分子抑制剂一般都可口服用药而不必经静脉输注;


B.小分子抑制剂为化学合成药物,故通常要较经生物工程方法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便宜;


C小分子抑制剂的靶向特异性不如单克隆抗体;


D.和单克隆抗体不同,大多数小分子抑制剂均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所以可能会与通过同一途径代谢的其它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唑类抗真蘭药物,某些抗凝血药物,蛋白酶抑制剂,华法林和圣约翰草等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E.单克隆抗体的半衰期范围自数天至数周,故能以每周到每4周1次频率給药;大多数小分子抑制剂的半衰期仅数小时,故需每日I次甚至每日多次給药。

1.3.肿瘤靶向药物的命名


      一种肿瘤靶向的药物从研发到上市会有多种不同的名字。在研发阶段,药物会有一个或多个表示其化学成分的代号。


研发成功后,药物会有一个通用名。上市后,制药公司又会给药物一个商品名。例如小分子药物STI-571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Imatinib(伊马替尼),后来诺华公司在上市该药物时使用的商品名是GleevecB。


一个靶向药物的通用名提供了这个药物的相关信息,比如类别及靶点。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命名一般以"-mab" (monoclonalantibody)词根来结尾,小分子靶向药物一般以“-ib”(inhibitor)词根结尾。


单克隆抗体药物还有一些特定的词干来表明组分的来源,例如: "-ximab"表示鼠-人嵌合型单克隆抗体, "-zumab"表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mumab"表示全人单克隆抗体。


不管是单克隆抗体还是小分子药物,都会使用特定的词干来表明该药物的靶点。例如在单克隆抗体药物名称中“Ci-" 表示靶向循环系统,“-tu-”表示靶向肿瘤组织, “-li(m)-"表示靶向免疫系统。


小分子药物名称中"-tin-" 表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zom-"表示蛋白酶体抑制剂,"-cicl-" 表示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ar-"表示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



2.发展现状

 巨头争相抢濉、时代窗口开启。

 

伴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 学以及肿瘤免疫学等基础科学探索不断深入,肿瘤靶向药物研发近年来取得突出进展,目前已上市靶向药物达百余种、涵盖27种常见癌症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白血病、乳腺癌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作为新药研发皇冠上的明珠,靶向肿瘤药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医药研发的最重要方向之一。

 

成熟靶点更新迭代、 在研靶点不断创新。

 

按照表达部位和作用机制,我们可将靶向药物简单的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生成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等,但由于肿瘤复杂的信号通路和表达,多数药物不仅存在单一靶点,多靶点抑制剂也是重要组成部

 

我国已成癌症高发国家, 巨大临床需求亟待满足。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癌症报告》显示,全世界癌症新发病例1409万,我国占四分之一,已经成为全球癌症的发病人次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17年我国已经批准20余个癌症靶向药物上市,其中大多数为进口药物。虽然部分产品进入医保价格有所下降,但药物可及性仍远远满足。靶向新药研发不仅是企业追逐热点,更具有极大的社会学意义。

 

现状与未来- 研发扎堆,新靶点的筛选与联合用药是优化方向。


考虑到研发成本、成功率和国情,国内企业研发扎堆情况较为突出,EGFR、HER2等热门靶点已有过热苗头。


1)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个多因素共同影响结果,仍有极大的新靶点和信号通路需要挖掘,差异化的研发思路也有望助力产品上市后的市场拓展。


2)多靶点联合用药更具有理论优势:第一,最大限度的发挥细胞杀伤效应,减少细胞毒性。第二,肿瘤细胞对某些特定治疗具有内源性抗性,可以扩大杀伤效应范围。第三,联合用药可以组织或者减缓新的耐药细胞的出现。


3)靶向分子耐药性问题不断凸显,老靶点的迭代升级空间巨大。

3.国内外靶向药物上市情况一览



4.CFDA批准靶向抗肿瘤药物上市情况一览


5.国内靶向药物市场分析

据中康CMH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已上市的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市场规模为102.2 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3.1%, 2016年规模将达115亿元,增长率约为12%。


近年来将靶向药物纳入医保支付的试点政策不断铺开,例如上海市自2017年起对十余种抗肿瘤靶向药物集中采购降价后纳入医保,将有利于价格昂贵的靶向药物拓展市场。


国内已上市抗肿瘤靶向药物规模

在细分类方面,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的占比较高,达52.4%,而单克隆抗体的市场份额为47.6%。


在销售渠道方面, 2013-2015年近85%的抗肿瘤靶向药物集中在城市等级医院销售,其次为零售药店(主要为新特药房),市场份额为11.5%, 县域以及基础医院的份额占比不足4%.,2016年,零售药店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份额将进一步提高,有望达到17%。


外企企业在该药物领域有着强大的研发优势,92.5%的市场份额被外资原研药占据,国内企业仅占7.5%。 


但随着国内原研和仿制药物的不断上市和销售规模的扩大,2016 年国产靶向药物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10%。

6、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和研发情况分析

6.1.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情况


据IMS最新发布报告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17, 2016年全球在肿瘤治疗产品和维持疗法上的费用支出为1130 亿美元,在2015年1070亿美元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增加的部分主要来源于肿瘤治疗产品,2016年肿瘤治疗产品市场达到896亿美元。 


过去几年来,全球在抗肿瘤药物上的费用支出以复合年增长率,( CAGR )8.7%的速度增长,比2006-2011年间4.9%的增长率有了明显的提高。预计肿瘤治疗领域的费用支出预计每年将以6%~9%的速度增长,到2021年将超过1470亿美元。


201 6年全球抗肿瘤领域最畅销的20药物中,有6个来自罗氏制药,罗成为全球抗肿瘤物市场名副其实的领导者。


排名前3的药物美罗华(利妥昔单抗)、安维汀(贝伐单抗)伐和赫赛汀(曲妥珠单抗)都来自罗氏,并且是生物大分子药,仅这3个药物201 6年的销售额总额将近180亿美元。


2014年以来,随着PD1单抗Opdivo (纳武单抗)和Keytruda (派姆单抗)的上市,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逐渐在整个场占据重要地位。


百时美施贵宝仅凭借Opdivo和易普利姆玛(伊匹单抗)就在201 6年收获了54.8亿美元的回报。随着免疫治疗药物获批适应症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种联合小分子药物治疗方案的成功,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可能超越传统的单抗药物,成为肿瘤治疗领域最畅销的药物。


小分子替尼类药物伊马替尼和厄洛替尼等药物的专利到期对销售额影响巨大,近年来销售额逐渐减少。201 6年肿瘤药物销售额排名前20的药物中,生物药和小分子化学药的数各占一半,不过生物药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2016年全球抗癌药物销售排名前5的公司分别为:罗氏(31%)、诺华(12%)、百时美施贵宝(9%)、辉瑞(7%) 和礼来(5%) 。


最近5年来,罗氏制药在抗肿瘤物治疗领域一直保持绝对优势,年销售额一直稳定维持在 200亿美元左右;百时施贵宝和辉瑞凭借各自的重磅抗肿瘤药,销售额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诺华公司尽管目前位居第2,但是由于重磅药物专利到期,未来几年的销售额可能还会有所减少!


6.2.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情况


2011-2016年间,全球获批上市的抗肿瘤新药有68个,针对超过22种癌症适应症,其中很多药物都获批治疗多个适应症。


201 1~2015年间上市的42个抗肿瘤新药,在美国和德国的可获得性最高,在2016年分别上市了37和35个,而只有8个国家可以在2016年获得一半以上的抗肿瘤新药(21个) ,抗癌新药的可获得性对很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更为严峻,像中国、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仅只有4个药物获批上市,这些国家的癌症患者显然缺少更多的治疗选择。


近年来,抗肿瘤领域药物研发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抗肿瘤药物研发充满希望。据Clarivate Analytics Cortellis 数据库统计(检索日期: 2017-06-20) ,目前处在注册/预注册阶段的药物有76个,处于临床皿期的药物有251个,处于临床I期的药物有995个。


表2列出了目前处在临床亚期,并且获得突破性疗法资格的药物,这7个药物中有6个是小分子药物。另外,对处于临床I期及以上的在研药物针靶点进行排序发现,Erbb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最多(52 个) ,其次是表皮生长因子拮抗剂(35个) 和B淋巴细胞抗原CD19调节剂(33个)。拓扑异构酶I (30 个)和VEGF -2受体拮抗剂(30 个)的数量也相对较多!


7.总结

靶向药无疑是目前抗肿瘤研发的热点。


一个靶点通常和好几种疾病相关,如EGFR对应的药品,目前已有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胰癌、胰腺癌,头颈癌等适应症获批。


而一种疾病往是多个靶点作用的结果。另外,-种靶向药也可针对不同的靶点、不同的适应症。


例如,凡德地尼和EGFR (HER1/ERBB1) 、RET、 VEGFR的机制相关。阿法替尼适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的一线治疗及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EGFR通路是国内靶向药最热的信号,201 6年以来启动临床的药品对应适应症主要是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


其余通道信号与靶点在我国启动临床的产品寥无几,比如: KIT靶点,仅第一三共制药与抗癌物开发商Plexxikon的PLX3397开展KIT突变型黑色素瘤患者的I /II期、开放性,多中心研究。


目前国内靶向药基本都聚焦于EGFR信号通路。虽然在国际新药研发中,单靶点新药往多适应症拓展研究非常普遍。


但目前我国启动临床的肿瘤靶点药多集中于同一适应症,如FLT3的新药第一三共株式会社AC220片、 安斯泰来制药ASP2215片、石药集团中奇制药的SKL B1028胶囊更多是用于治疗基因突变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

今日推荐资源
色谱柱清洗再生方法来了

特殊制剂一致性评价的开发策略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


「博普智库」

专注制药人资源获取与学习成长的平台

100000份行业资源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