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打喷嚏、流鼻涕都是身体在排寒

来源: 杏仁堂中医院/hmxrtzyy


鼻炎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持续的鼻塞、流涕、打喷嚏是其最痛苦的症状,有人还伴有头痛、头昏。


有的人四季发病,只要空气冷热有些许变化,就没完没了地打喷嚏,有的则只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喷嚏不停。


治疗鼻炎的方法多数以堵为主,努力寻找敌人「过敏原」然后躲避之,或者用强力的抗过敏药物,止住喷嚏、鼻涕。



1


思路不对,终成顽疾


我们在打喷嚏、流鼻水的时候,只是想着赶紧停下来吧,头昏脑胀太难受了。可是来想一个严肃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打喷嚏?


在鼻腔吸入异物或者被刺激的时候,正常人会打喷嚏,那么这种异物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寒气。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由一个较热的空间突然进入空调房,马上会打几个喷嚏。寒邪侵入身体,身体就立即作出反应,通过喷嚏的形式将它们赶走。




可是同样的情形,成年人的反应却没有孩子敏感。这证明幼儿生长能力强,阳气旺盛,所以敏感、反应强烈,立即清除进入身体的异物。


夏天吃冷饮、吹空调,寒气聚集体内,在春天阳气生发的时期,身体与自然相呼应,正气萌动,开始通过鼻子这个通道驱除体内寒气。


日本人将春天发作的鼻炎称为「花粉症」。花粉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结构,生长力旺盛,人体吸入之后,也会促进阳气的生发,结果表现为喷嚏不断,一把鼻涕一把泪。



我的弟弟2001年去日本留学,第二年回国探亲时就开始有鼻炎了。究其原因就是冬天穿得少、平时喝得凉,没多久身体内部寒气袭人。据他介绍,日本治疗「花粉症」的药物十分厉害,服用十分钟,鼻水就不流了,不过服药后一定不能开车,因为会困倦。


人为什么会睡着?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动力减慢,就会困倦,那些抗过敏的药物实际上是使阳气下降,机体的敏感度随之降低,不能主动排寒气。


服用抗过敏药物后喷嚏、鼻水没有了,可寒气依然在体内,阳气再萌动,症状又会出现。明白了原因,我们就要想办法将寒气赶走,这是解决鼻炎问题的关键所在。


2


解决鼻炎,功夫在平时


寒气容易侵袭肌表的膀胱经和中焦的胃经。有些朋友下午3~5点钟困倦,这是膀胱经气血旺盛,身体本能主动排寒后,消耗气血,身体想休息养气血的正常反应。此类患者还伴有颈部僵硬、后头疼痛的现象。


脾胃受寒多数来源于饮食,此类患者前额头痛居多,这正是胃经的领地。


肺开窍于鼻,大肠经经过鼻旁,所以疏通肺经和大肠经,恢复它们的功能,对于宣肺通窍有帮助。医圣张仲景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经络本身不治病,但它的畅通是必须的。经络是脏腑的镜子,经络畅通说明气血正常的运行,可以反映脏腑处在最佳功能状态上,身体也会和谐,外在疾病的「相」自会消失。



疏通上述经络的同时,用艾灸的方式补充阳气(持续打喷嚏会消耗元气)、驱除寒气,有朋友在艾灸「关元穴」「中脘穴」后会突然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这是寒气加速排出的表现。


给身体三天时间,如果症状无缓解,再找中医当面辨证诊治也来得及。另外,调理身体的同时要开源节流,远离寒凉的环境,饮食也不要贪凉,坚持一段时间,鼻炎的发作频率减少,病情也会减轻。
3


自我调理经络处方


疏通肺经、大肠经、胃经、膀胱经、肾经的易堵塞穴位,恢复相应脏腑的功能,艾灸「关元穴」「中脘穴」,帮助身体清除寒邪。


手太阴肺经



「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拇指一线,肘横纹下3指宽「说明:标准经络图孔最穴是肘下五寸,这里借用了这个穴位的名字,如果肘下二寸不痛,可以在五寸处探查」。「鱼际穴」在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手阳明大肠经



寻找「手五里穴」时,虎口向上,屈肘,肘横纹头外端向上四指宽与肱骨内侧缘交叉点。「手三里穴」在肘横纹下2寸「3指宽」处。「合谷穴」在第二掌骨中点处。


足太阳膀胱经

「承山穴」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跟腱与肌肉结合部」;「合阳穴」在腘窝中点的委中穴下2寸「三指宽」。「昆仑穴」在足外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向下0.5寸。


足阳明胃经



「髀关穴」在大腿正面中线,腹股沟中点下方。「丰隆穴」在小腿中段,胫骨前嵴外两横指宽处。


足少阴肾经



「大钟穴」在足内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下0.5寸,骨头上缘。「水泉穴」在足内踝尖与足跟尖连线的中点。「照海穴」在足内踝尖与足根尖连线上,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艾灸「中脘穴」和「关元穴」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肚脐与胸骨剑突连线的中点处。



「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处,肚脐至耻骨联合的距离是五寸。
   
4

易堵塞穴位自我疏理方法


用小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发力分别敲击双侧的「孔最穴」「手五里穴」「手三里穴」「髀关穴」,力矩不超过三厘米,持续敲击5~10 下,这些穴位会有强烈痛感。在找到的痛处按揉、敲击,每日坚持3次,每次2~3分钟,坚持至痛感消失。



拇指点揉(固定一点,用最小的半径旋转,逐渐加力)「合谷穴」「鱼际穴」「昆仑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每次2~3分钟,每日三次,坚持数日待痛感消失为止。


足内踝尖、足跟尖、「水泉穴」「照海穴」四点一线。将拇指放在「水泉穴」上,沿着这条线向斜上方轻推至踝骨下端的骨缝处,发力点揉,会有刺痛或胀痛,这是「照海穴」的简便取法。


「合谷穴」为大家熟知,但很多人找得不准确。先确定第二掌骨(食指的掌指关节与食指延长线和拇指延长线交汇处)中点,虎口向上,将另一手的拇指指尖放在上面,向下垂直发力,用最小半径旋转点揉。如果痛感不强,要先把大肠经上面的「手五里穴」和「手三里穴」疏理好,再点揉「合谷穴」。


用同侧的拇指指间关节垂直发力敲击「承山穴」「合阳穴」和「丰隆穴」3~5遍,在找到的痛处按照敲3下、揉3下的节奏来操作。每日坚持3次,每次2~3分钟,坚持至痛感消失。



晨起艾灸「中脘穴」「关元穴」,每日一穴20~30分钟,交替艾灸。坚持数日,待艾灸两三分钟,热感充满全腹时方可停止。


【注意】晚九点以后,不适合疏理经络;女性月经期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