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时,灸错穴位到底会不会出事?

来源: 广东省医药临床学府/ndby1838

艾灸

是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经常有朋友会问:我想做艾灸,但是不懂取穴,如果灸错穴位会有什么后果?


可以说,大多数刚接触艾灸的朋友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他们出于对艾灸安全性的考虑,更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


可以明确的说,如果采用了错误的艾灸方式,可能会致命!比如:没有掌握正确的灸疗方式,没有明确艾灸禁忌,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诸如灸错穴位、过量施灸等状况......都可能会导致灸疗效果事倍功半,甚至致命!


不过,大家大可不必对此过于担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错误的艾灸方式,以后施灸是注意避免就好了。



1.
“灸错穴位”可能有三种情况:


灸偏了位置;

多灸了一些无关的穴位;

灸了一些禁灸的穴位。


从先辈们的艾灸临床经验上来看,前2种情况都不会出现大碍。我们今天具体说说第3点。


我们都知道,艾灸疗法传承千年,有温通活络,回阳救逆、祛寒散瘀,透热泄毒等作用。翻阅古文献之后,我们发现除少数穴位(先贤们总结为“禁灸穴”)应该特别注意之外,其它因灸错穴位而出现事故的情况则很少。


所以说,穴位绝不是艾灸的“拦路虎”,艾灸是对所灸的周边区域的能量覆盖,灸偏一点或者多灸了都无妨。


而且,前人总结的这些禁穴是在他们那个年代条件下总结出来的。在那个年代,艾灸主要以“直接灸”为主,也就是把艾绒做成米粒大的小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然后点火,在最烫的一刹那拿掉燃着的艾柱。



2
这些禁灸穴位主要集中在:


面部穴位。该部位施灸可能会产生面部灸痕;

脏器、血管多部位。皮薄肉少经脉多或者深处有脏器和主血管的地方,如:心俞、委中、人迎穴;

肢体末端。一些神经分布多,直接灸会很痛,有可能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的穴位,如:隐白穴。


可见,禁灸穴位的部位归属,均分布于头面部、重要脏器和浅表大血管的附件,以及皮薄少筋结聚的部位。因此,使用艾柱直接在这些穴位施灸,或者艾灸时误灸了这些穴位,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但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随着灸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艾条灸和现代艾灸仪的普遍使用,可以较好地控制受热的面积和温度,灸疗所造成的损伤基本上都可避免,已经不存在绝对的禁灸之穴。



那么,如果真出现异状,那很有可能是由于其他不正确的艾灸方式导致,比如同房、饮酒、晚上11点后进行艾灸等。


即便如此,可能还是会有人心怀疑问,那么下面这两个故事就可以打消你的疑虑。


故事一


因母亲很早就有心脏病,10多年前,我专门去武汉向一位已经退休了的老先生请教,去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其中一部分准备就是将所有的禁灸穴位,分部位分经络整理出来,然后去问个究竟。


老先生在谈到禁穴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说“心俞穴、眼睛”,因此之后我至少有3年时间是完全遵循禁灸穴位的,给我母亲也只是点按心俞穴。



我从一本针灸名籍上了解到,有针灸名家使用“长蛇灸”治疗肾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案例。当时我就纳闷,长蛇灸灸整个脊柱,要是灸到心俞怎么办?


一次,路过南京和一位很懂针灸的朋友吃饭,期间他又提到了眼睛不能灸,告诉我的理由是“火克水”。


那时艾灸也不火,也没有大众参与进来发表看法与讨论。


过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就在央视某健康栏目上看到了用雷火灸治疗白内障及其它眼疾的介绍。


在我以后的实践中,就将一个一个的禁灸穴位排除了,认识是发展的。


再谈谈石门穴



石门穴是最早记录在案禁灸穴位之一,见于《针灸甲乙经》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如果灸了“女子终身孕不成”。


实际上在我们的指导女性治疗宫寒、不孕不育及其它一些妇科问题做艾灸时,都会或多或少的灸到石门穴。即使采用隔姜灸,艾灸的热力也会辐射到石门穴,因为石门离关元穴只1cm。


故事二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中风、虚脱、手脚抽搐、晕厥时,一旦灸错穴位则可能会加重病情,下面的故事给你答案。


2010年3月的某一个周末,我与夫人一起去拜访某位朋友,在那个朋友的办公室和他家人一起聊天。我们谈到他夫人的妹妹陈娟(化名),她去年曾突然晕倒两次,而且都是打120电话急救。


当时已经是半夜了,我们正聊天时,陈娟又突然晕倒,伴有手脚抽搐,但神志清醒,还可以回答问题。


她自述足底很冷、胸闷极、十分难受,同时其面色青暗而无神,精神极差,且周身没有任何力气,甚至手也抬不起来。


当时我没有随身携带针灸针,出去买也来不及。不得已,我就取一支香烟,为病人急灸右侧少商穴



刚灸上,她立即表示胸闷有所好转,感觉气从下而上充盈着她的肺腑。二十余分钟后,夫人出去买来了艾条一支,马上给她灸两侧少商穴,胸闷的症状大减。


然后,我想到可能是头部阳气暴脱,但我刚灸上百会穴,她立即感觉到下肢开始无力,并马上有邪气上攻心胸而烦闷感。


于是我立即停止灸百会。但我想,古之“扁鹊灸三阳五会而太子免于尸厥”。说的不就是百会穴吗?或者,此时邪在心,治心可以救急,但若灸百会,则引邪上攻而病益甚。以后再遇此类症状,我就以此为教训了。


再为她灸两侧少冲,她感觉到有温气自下而上地疏通胸部,非常舒畅。



灸完少冲后再灸劳宫穴,她感觉整个胸部都温暖起来。半小时后,她才完全恢复正常。



此时,病人已经可以正常说话,她说以前突然发作时都是拨打急救电话,然后被送去医院,回来后要躺两三天才慢慢地恢复力气。


听病人讲,西医当时诊断为心脏病,估计是心肌缺血发作。但我认为,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另外,合谷穴也是一个重要的急救大穴。



当出现神昏,晕厥,癫痫发作,需要醒脑开窍时,可按摩合谷穴。若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也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两三分钟,患者便可苏醒过来。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捏患者的人中穴,醒脑回苏的效果则更好。


总结


通过上诉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灸疗技术的发展、艾条灸和现代艾灸仪的普遍使用,多数穴位已经没有禁灸的必要。


2、要判断是否触犯了其他禁忌,而不是仅仅灸了“禁穴”。


3、除了某些禁灸的穴位之外,大部分穴位灸错了也问题不大。但是,病人有紧急病症(如短暂脑缺血)存在的情况下要辩证施灸,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一、灸前须知


一、用灸,审病症,取穴道,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二、灸法,悬灸(手持灸)每个穴位30分钟,灸至微出汗为佳。


三、艾灸注意事项:

1、宜密室、温和无风。孕妇不宜用。

2、慎风节食、保精养神。

3、宜审轻重。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



二、应灸七十症
1
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上关穴)(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2
尸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3
偏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井(肩端两骨间。)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4
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5
痿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痿 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 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6
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 间。)


7
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8
咳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中。)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9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灵台(六节骨下中。)


10
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


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11
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12
肺痿丝,形容枯槁


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13
肺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14
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15
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


16
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17
阴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18
臌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


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下脘(脐上二寸。)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19
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浓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20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愿民众对中医有认知,望国家对中医有制度。复兴之路上,我们一起呐喊与见证!

转发1次可以让千千万万中医药后人知道!关注本公众号平台,留言您们的想法。

外国人都开始学中医了,你还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