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诗因其真挚地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而常被后人吟咏。诗中描述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俗。
又是一年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关于吴茱萸
关于茱萸,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取“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
后世之人认为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每于九月初九举办类似活动,取“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纪念神仙费长房的功德。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等民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品》记载:“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
拼音吴茱萸(Wú Zhū Yú)
拉丁名EUODIAE FRUCTUS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 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炮制吴茱萸:除去杂质。
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重阳节时处秋冬交替、疾病流行的时节。金气肃杀清冷,该时期若有“瘟疫”触发,多带有风寒毒邪。吴茱萸“温中、逐风邪、开腠理”的功效正合对治该季节的气运变化。
百善孝为先,
孝亲敬老是人间真情永恒的旋律。
父母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
世上什么都可以等
孝敬不能等!
↓ ↓ ↓
推荐天江中药配方颗粒
推荐天江中药配方颗粒“清肝明目方”
【出处】广东省中医院
【组成】山萸肉 15克、沙苑子10克、地黄20克、石决明10克、石菖蒲10克、丹皮10克、蝉花5克、蕤仁肉15克、泽泻15克、枸杞子15克、云苓15克。【功效】 滋补肝肾、明目
【注意】本方可用天江中药配方颗粒调配,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部分内容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