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就医基本保障
从“生病靠拖”到“全民医保”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贫困户韩贵枝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结算清单拿到手中,他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因心脏病突发在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医药费共花了近4万元,经过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报销之后,个人自付8316元。因为是贫困人口,他还可以申请一部分救助金。
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6月底,新农合覆盖全国8亿农村居民。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制度。2007年,我国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后来,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
截至2019年7月底,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超过2万家,达到21598家,国家平台备案人数450万人,200多万人次从中受益。
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从“缺医少药”到“健康管理”
早上7点,72岁的陈锐老人起床后先来到自己居住的碧桂园九华国际养生公馆的小广场晨练,锻炼完和老伴一起吃过早饭,他们又来到公馆内自家租用的小农场拾掇青菜。下午是社团活动时间,陈锐和老伴在护士站测量血压让医生简单检查一下后,就到文化中心和邻居们一起参加乒乓球和舞蹈等活动,日子过得愉快又充实。
碧桂园九华山庄品牌总监谢育宏告诉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能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受到欢迎。近年来,国家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在准入、土地、编制等方面为社会资本提供便利,近日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相关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国家要求对社会办医实行“非禁即入”,审批“应简尽简”,有效增加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到45.9万家,占比46%,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家,占比达到63.5%。同时,国家对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工作高度关注。到2018年底,全国共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19.35万家,其中非公立定点医疗机构6.2万家,占比32.1%,定点零售药店34.1万家,基本满足了广大参保人员的就医购药需求。
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从“排队挂号”到“一键问诊”
因病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张女士享受到了便捷化的用药服务。在首次面诊后,医师给张女士开具了一张“外延处方”。根据手机上收到的取药密码,张女士在短信链接上就近选择了医院对面的药房取药。“与在医院药房取药相比,节省了排队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药物使用完,还可以通过APP或者小程序和医生联系,进行线上复诊、续方。”张女士说。
70年来,我国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手段更为丰富,包括“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内的多元就诊模式,使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医疗服务的结合,患者就医理念和就医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统计显示,不仅全国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预约就诊时间可以精确到1小时以内,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还开展了检查检验的集中预约和住院床位的预约。方便的服务真正帮助患者实现了就医往返次数减少、院内重复排队次数减少、门诊候诊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日减少。
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最大限度惠民便民始终是医改的导向。
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9元,项目类别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全过程。随着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群众不出乡镇、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方便、有效、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超过84%的城乡居民15分钟内可到达距离最近的医院或卫生室。同时,公立医院改革通过试点大力推广预约门诊、错峰就诊、无假日门诊和临床路径管理等措施,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得方便。
2017年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显示,自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间,在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是医疗质量服务和可及性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3个国家之一,2016年这一排名从2015年的第60位进一步提高到第4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