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补:“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防秋燥就吃这些!

来源: 杏仁堂中医院/hmxrtzyy

多事之秋防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


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


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


01
凉燥



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表证偏风寒,津亏铰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02
温燥


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为温燥。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秋燥的表现


咽干、咳嗽

1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减少,会出现声音嘶哑,咽表现为咳嗽、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鼻敏感

2

中医认为,口鼻为肺之门户。秋天干燥,鼻黏膜受干燥空气刺激,会出现鼻子发干、打喷嚏、鼻子发痒等症状。


皮肤干燥

3

秋季,天气转凉后,人体皮脂腺分泌开始减少,皮肤容易干燥,常引起瘙痒。而老年人的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减退,皮肤更干燥,因此,老年人表现更甚。


头发干燥、头屑增多

4

由于秋天的天气比较干燥,温度和湿度都比较低,从而影响人体头皮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不良进而导致了肌肤新陈代谢的节奏被打乱,防御功能受到影响,肌肤的滋润得不到保证,头皮的湿润成分降低,头发的滋养不足,导致头发干燥,头皮屑增多。


便秘

5

肠道因受秋燥之气损伤而变得干涩,很多原来就有便秘的患者会因秋燥而加重病情;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也容易在这个季节感到大便干结难解,如果再加上平时喜欢吃些辛辣刺激的食品,那就更容易感受燥气,损伤津液,以致化热化火。


秋天饮食应以排湿祛风、润燥滋阴为主,可适量进补。


为了身体的健康,需要了解如下关系:


辛辣味与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约的;

甘甜味与咸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约的;

咸味与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约的等。


以上归纳概括为:防寒温里排温气,润燥滋阴增正气,降温降暑敛阳气,五味调和少疾病。


秋季,是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这时,如果不注意,会很容易得病。


因此,在秋季应该适量吃(饮)一些酸性的食物,以助收敛。



诗云:“秋凉好个爽”、“已凉天气未寒时”,人们趁此不热不冷的气候,适宜吃补,健身过冬。


所以古谚有“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而且是先“补重阳”后“补霜降”,所谓“秋补”,比“补冬”更要紧。


“补霜降”重在健运脾胃,化寒除湿,脾阳古灸可化寒湿升脾阳,施灸应以肚腹(中焦)为主。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


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比如生姜,它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的功能。


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看来,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


总之,秋天里以润肺健脾为主,合理膳食,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多亲近自然,情志舒畅,坚持做有益于自己的养生方式,艾灸调理,可有效的预防、缓解秋天引起的身体不适。

治疗咳嗽痰多上火、用嗓过度

润肠通便

有个药材——佛手

来自于《本草纲目》

就算是现在

人们也经常用佛手来止咳化痰

它具有清热、止咳、化痰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