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医疗管理规范化;同时优化管理机制,推动质量管理精细化;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推进诊疗服务整体化;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实现医疗技术现代化。
记者 | 沐尧
编辑|张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医疗服务总量稳居世界第一。10月9日,在国家卫健委召开例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用一组数字向人们证明,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正在持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均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据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人员仅61万余人,医疗卫生机构不足1万所,到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的总数已达1230万余人,医疗机构数量近100万所;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5年的40.97亿增长至2018年的83.08亿,入院人次由2005年的0.72亿增加至2018年的2.55亿,手术人次由2005年的3680万增加至2018年的6172万。2018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比1992年的峰值16.2天降低了6.9天,降幅达42.6%。
郭燕红介绍,70年来,我国建立起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医疗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医疗管理规范化;用信息化手段贯穿医疗质量管理全过程,提高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诊疗服务;实现了医疗技术现代化,并推动微创治疗、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
郭燕红坦言,70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仍然存在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践行 “健康中国”“质量强国”战略,深化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加大力度建设儿科、产科、精神、麻醉、病理等学科。针对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现状,通过医联体建设、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