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全面加速!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已全部出台,预计到2020年全部落地使用。
记者 | 李妮 整理
编辑|张静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印发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等信息业务编码规则和方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包括《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等10项信息业务编码规则和方法》及《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通知的发布,标志着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已全部完成,我国医保信息业务有了全国“通用语言”,为新时代医疗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纵向全贯通,纵向全覆盖提供了支撑。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运行20多年,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系,难以适应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要求。为加快推进医疗保障标准化建设,2018年8月,国家医保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分类、统一编码、统一发布、统一管理”的总体要求,启动了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制定工作。
15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
同时,国家医疗保障局率先上线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疗服务项目分类与代码、医保药品分类与代码、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等4项业务编码标准。通过实践探索,其成效显著。截至今年9月份,药品企业已线上维护产品信息120459条,医用耗材企业已维护注册证信息17298条,规格型号2000万条。
而此次国家医保局上线的定点医疗机构代码、医保护士代码、医保门诊慢特病病种代码、医保结算清单等11项编码标准也是各具特色。其中,医保结算清单,涵盖185个数据指标,应用14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有助于实现结算信息一单集成,提高医保管理效率等功能。医保两定机构及人员代码具有唯一易识别的特点,可以提供公共查询、服务就医结算、支持数据分析等功能。医保病种分类与代码,支持数据分析,可以提升异地就医等功能,有助于实现病种结算一码通。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组织部分地区开展15项编码标准信息业务的应用测试工作,通过测试地区的先行先用和深度参与,验证相关信息业务编码和数据库在日常医保管理工作中的兼容性和适用性,以便进一步完善编码数据库,优化动态维护流程,为全国普及推广积累经验,推动形成全国医保信息业务“通用语言”。
预计到2020年,将逐步实现15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落地使用,实现全国医保系统和各业务环节的“一码通”,全面发挥标准化在医保管理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