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代辉: 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困境及解决之道

来源: CSP精神卫生/cmacsp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3.5亿抑郁症患者,到2020年,抑郁症给人类带来的疾病负担将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成为人类残疾和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在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year lost to disability)方面,抑郁症高居首位,其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高达7640万年,约占全球总疾病负担的10.3%。


抑郁症疾病演变过程:由病前的前驱期——急性期(6-12w——缓解期(4-9m——维持期(>12m)。急性期治疗可达临床治愈,达临床治愈后需要在缓解期和维持期继续治疗,保证持续临床治愈。急性期治疗策略分3个步骤:

1步,选择初始治疗形式:包括药物治疗、其他躯体治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治疗;

2步,评估疗效:在确保已足量足疗程4-8周)治疗的前提下评估疗效;

3步,经过足量足疗程4-8)治疗后,症状未改善的无效患者的解决策略:包括优化初始治疗、增效和联合和治疗、换药治疗或ECT治疗

由于各种原因,抗抑郁药物治疗实际疗效并不乐观;临床治疗起效慢,“等待”抗抑郁药起效是医患双方的共同难题。早期疗效差,增加换药次数,降低临床治愈率;越晚获得临床治愈,复燃风险越高。那抗抑郁药物的治疗选择都推荐用哪些药物?用药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治疗原则?如何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何提高治疗依从性?请听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彭代辉教授的大会报告——




大会简介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精神医学大会(CSP2019)暨第六届亚洲精神分裂症研究学术会议、第十三次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大会于2019年8月29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江苏省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南京脑科医院承办,主题是:了解早期疾病改善长期预后,早诊断早治疗维护心理健康。


期待您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关注最新学术进展

与您分享权威观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