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科普父母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听听心理咨询师怎么说

来源: 瑞安市卫生健康局/raswjj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叛逆。家长开始发现,原本很听话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听管教;有时候稍微批评孩子几句,就开始发脾气了,甚至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谁也不理;同时与家长的交流越来越少,即使有心事也不会跟父母说。这种变化让做父母的很头疼,感觉越来越不会跟孩子相处了。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其实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脾气多少都会发生一些改变,这并非是故意跟家长作对,而是受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普遍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


1.自我意识增强

       青春期的孩子越来越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特别强调“我”和“他人”的区分。此时孩子会将更多的关注放在自己身上,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来显示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同时特别注意自己的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


2.情绪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因为小事情发火,生闷气。妈妈跟他多唠叨了几句,他就开始吼,你烦不烦,给我出去。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怒,这种极端的情绪的出现要显著高于成年人。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情绪的控制不是那么成熟,对于唠叨的妈妈,他选择的是最直接、粗暴的方式去表达他的不满。这并非孩子的本意,一方面他没有学会更加恰当的表达方式,所用的都是最原始的情绪表达。另一方面,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还不够完善,当他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他还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消化它,所以他会将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再丢回来给家长,而且这个不愉快的情绪包袱要比家长给孩子的大得多。


3.冲动控制

      青少年身体发育很成熟了,思想上也越来越接近成人,但他们在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上还是比较薄弱的。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把青春期的孩子比做一辆汽车,这辆车,有很好的动力,车速很快,冲劲十足,但是他的刹车很落后。一旦受到什么刺激,很可能发生危险。

       同时男孩在情绪和行为的控制上,会比女孩有更多的问题,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更可能有攻击行为或自我攻击行为。今年4月份在上海发生发生了一场悲剧,一个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在把孩子从学校接回来的路上,妈妈一直不停的批评孩子,孩子情绪激动,当车停在桥上时,他打开车门,直接从桥上跳下来,当场死亡。

      所以我们要注意,在孩子情绪已经很激动的情况下,不要再火上浇油,再去刺激孩子,我们无法预料孩子下一步会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不如彼此都冷静一下,等待情绪稳定了,再与孩子谈论。



4.关注他人的评价

      这个时期也是自尊心形成的重要时期,自尊来源于两个部分,一个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另一个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个时候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成绩等等的了解还在探索阶段,别人的评价对这个时期孩子自信的形成非常重要,特别是来自家长的评价


       当家长对孩子评价过低,总是批评孩子,比如总是嫌弃孩子笨,那么他就真的会觉得自己不聪明,在学业上越来越差。或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过高,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一直夸他很聪明,只要再努力一点,清华北大不在话下,那么当他发现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父母的期待的时候,孩子也会有很大的压力,出现逃避、厌学、自信心大受打击等情绪行为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做?


少对孩子用打击式教育,不要去消极地评价他们,不要武断的给孩子贴标签,或对他们的能力,性格进行评价。语言其实是很有力量的,当你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说他胆小,你其实就是在暗示他,你说的次数越多,他越胆怯,不敢上台发言,不敢去尝试新事物。


5.与父母保持距离

       孩子在小的时候,他是很依赖父母的,是父母的小跟屁虫。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很弱小,必须依赖一个强大的客体,才能让他安全的活下来。但当他慢慢长大,他发现父母可能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他的一些烦恼父母也不能帮他解决,他的一些看法,也会和父母产生分歧,当他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分离就开始了。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孩子独立的标志。


       有的家长可能对跟孩子越来约疏远很焦虑。这里也有家长对孩子的依赖在里面。被孩子依赖,父母也很享受,我们会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当孩子越来越独立,跟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我们感觉自己越来越不被需要了。所以我们很焦虑,拉住孩子想要他走慢一点。有一句话想跟大家共勉: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爱是为了永远的在一起,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孩子要成长必须要经历与父母的分离,允许孩子与我们分离,允许孩子独立,去发展他自己的世界,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青春期主要发展任务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心理发展从出生到老年分成了8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核心的发展任务,成功度过,将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成功,将发展出一些消极的心理品质。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的就是知道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我们希望在社会上占什么地位的一系列的认识。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他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比如,他会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线与价值观,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选择什么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如何平衡社会期待与自身意愿等等。

       自我同一性探索失败,将导致角色混乱,也就是认不清我是谁,我未来要干什么,我将怎样与人相处。不清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会让青少年陷入到一种无力感当中,最后演变的结果,可能变为退缩,可能陷入堕落,也可能在适应困境时学到某些不当的异常行为。


       在孩子12、13岁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在思考“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了,到了青春期的后期自我同一性会出现四种不同的发展方向。


同一性扩散

       青少年面对着多种选择,但并没有选择一种并进入深度的探索,对“我是谁”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他们看似“无忧无虑”,但其实是用逃避和冷漠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自卑。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的青少年,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包括人和环境,出现严重的适应问题,表现出焦虑、抑郁、神经质等不良反应。他们通常自尊较低,对自己的兴趣认识浅显,在性格上更加自私并追求享乐。


同一性延缓

       青少年在不断地尝试着各种选择,却仍然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叛逆是该阶段的典型标志,他们会对父母的话表现反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争论不已。他们开始穿奇装异服、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喜欢一些他们认为有个性的明星偶像。这个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必经过程,出现叛逆是好的开始。孩子只有经历了自我怀疑、混乱、冲动,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前期孩子表现的叛逆越多,就越容易在青春后期建立同一性。



同一性早闭

       青少年没有通过探索各种选择来做出结果,而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给予或选择现成的结果。这种孩子会成为父母期望中的样子,往往就是人们认为的“好孩子”或“别人家的孩子”中的一种。他们非常听家长的话,不叛逆,也不跟家长起冲突。有研究发现,这类青少年与家庭的情感联结更为紧密,依赖程度、分离水平均高于其他青少年。但由于他们的依赖性较强,缺乏主见、容易盲从、服从权威,因此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应对挑战能力相对较差。所以说,青春期孩子太听话不是一件好事。


同一性达成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指青少年仔细评价了各种选择后,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形成自我认同的标准。他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目标,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热情的投入,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因此会表现得更成熟,心理也最为健康。但很多孩子尚不能在青春期做到这一点,有的要到大学阶段,有的可能会更晚。


家庭教养方式


       同时孩子的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与家长的各种矛盾,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四种教养方式,分为要求和回应两个维度。要求指的是家长给孩子制定规则、对孩子行为方面的控制,回应指的是对孩子需求的回应,分别为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四种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孩子的帮助。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及时热情地对孩子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对孩子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


     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的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专断型教养方式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与权威型父母有显著的差异。这类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前期孩子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在专断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与权威型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比放纵型和忽视型下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



放纵型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孩子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孩子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孩子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孩子贪玩、看电视。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孩子。


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大多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


忽视型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孩子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孩子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看到这里,大家心里也有一个判断了,什么是好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家长要做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奖惩分明;另一方面,家长要做孩子情绪的承接者,看见孩子的情感的需要,保持尊重,给予温暖与支持。




最后,如何与孩子相处,有几条建议送给大家。


1.去理解。孩子的叛逆行为,并不是有意跟我们作对,而是由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长给予更大的包容和支持。


2.去尊重。尊重孩子的隐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允许 孩子做更多的探索、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我们需要下放一些权利,让孩子可以去选择,给他更大的空间让他感觉是自由的,允许孩子去试错。同时也要兜住,给孩子一些限制,不让他横冲直撞,太出格。


3.去倾听。多听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急着去否定孩子的观点或者给孩子提建议,做孩子的听众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你的听众。


4.少给消极的评价。少说批评的话语,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语言的影响,特别是父母。如果经常被父母批评,就会表现得糟糕,甚至破罐子破摔。多去发现、欣赏孩子的闪光点。


5.父母保持情绪的稳定。在家庭中,父母保持情绪的稳定反而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情绪的容器,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包容性更大一点,去承接他们的这种不稳定。家长学会保持情绪的稳定,其实就是以行动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去控制,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可以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来源:市第五人民医院(胡乐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