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临床医生如何提升科研能力?80后科学家现场支招!

来源: 人民医院/zzqrmyy0991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曾说,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
但是,一线临床医生除了出门诊、日常查房、写病历、做手术、值夜班、急诊,还要准备考试和医院评审材料、处理医患关系……
据统计,一线临床医生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2小时,某些科室(如急诊科、妇产科、ICU等)超过65小时。至于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大部分是享受不到的。甚至一日三餐,也是匆匆忙忙。哪来的时间看文献,写论文,做科研?
9月29日,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80后科学家林浩添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现场分享了自己如何在临床工作中提升科研能力并将科研成果用于临床的过程,让自治区人民医院参会的年轻医生们受益匪浅。


专家:临床与科研可以相辅相成


为何邀请林浩添来举办经验分享交流会?在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丁琳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年轻医生,整天被繁琐的临床工作和日常事务环绕,没有更多时间深入思考和研究,这是很可怕的事”。
丁琳说,林浩添虽然是80后,却已是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科研方向是医疗大数据在诊疗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转化应用研究,同时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白内障超乳手术,特别是对先天性白内障的防治具有丰富经验,“把临床经验转化成科研,再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这种科研思维尤其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交流会现场,林浩添以疑难罕见眼病为例,讲述了在进行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如何通过完整记录和保存病例资料,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做出高质量成果的科研经验。

林浩添举例,结膜吸吮线虫是一种专门寄生于狗、牛等动物眼睛里的寄生虫,也可寄生于人的眼中,由此虫感染的疾病叫结膜吸吮线虫病,是一种罕见的人畜共患疾病。虽然这种疾病在国内已有数百例报道,国际上的医学报道却为空白。2010年,一名女性患者因右眼有虫子蠕动感,到中山眼科中心就诊,被确诊为此病。他在诊治和随访的过程中记录和保留了包括临床症状、治疗过程和眼部图片在内的完整临床资料,撰写了国际首篇结膜吸吮线虫的病例报告,该篇研究被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认可,并于2012年1月发表,吸引了健康报、南方日报等近20家国内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
同样的方法,林浩添研究了角膜淋巴管病、艾滋病眼部合并症以及围绝经期妇女干眼症等眼部疑难病症,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讲完临床医生如何做科研,林浩添又分享了如何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的经验。2017年,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CC-Cruiser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智能平台”,林浩添也是该团队的骨干成员之一。该团队成功研发构建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白内障诊疗云平台,并在广州开启了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门诊,目前诊断准确率已可达到专家级眼科医师水平。
林浩添说,临床与科研从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年轻医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需要有科研思维,即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地实践,把它用起来,造福广大患者,这才是医疗实力的最终评价标准。
“为什么要讲年轻医生如何在科研中成长?”林浩添解释,年轻医生的临床经验虽然不如老专家丰富,“但年轻人在学习、搜集信息及创新能力上都有许多优势,不仅要跟着老专家出门诊、学手术,还要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并能设计方案来解决临床工作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自己的医疗和科研能力,就有机会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做到很优秀。
现场:拍照不停,提问不断

林浩添在台上分享经验,在场的年轻医生们也没闲着,记笔记、录视频、拍课件存留……大家纷纷表示,这场交流会获益匪浅,“来得值”!
经验交流会结束了,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万静娟依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她想继续和林教授有更深入的学术交流:“林教授的观点和想法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前沿的,听了他的课,我接下来的工作有些方向了,思路也要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方式转变。
万静娟2009年来到医院眼科工作,在她看来,科室对常见眼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已与国内发达地区医院接轨,“我们身处新疆也有很多疾病可以深入探讨,却因为平常工作的繁忙,疏忽了对临床数据的主动收集,也没有深入探索某种疾病更好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这次听了林教授的课,我也会有意识去做这方面工作,从临床工作中寻找问题,主动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法。

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中心结石病区副主任李九智很佩服林浩添能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自如地相互转化。丁琳主任“有问题大家可以提问”的话语刚落,李九智抢先站了起来,他想咨询林浩添,如何能快速产出可以获得国际认可的学术成果,以及如何能把这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成专利,应用于临床。
林浩添回答,要想把论文发表在高级别SCI期刊上并获得国际认可,那需要有相当影响力和创新性的研究方向,“不同的论文按内容级别发表在不同的杂志上,最终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论文发表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练习,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需要一个过程。
至于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专利,林浩添表示自己有一些资源可以引荐:“举例来说,您是泌尿中心的医生,也可以建立一个智能平台,通过收集患者的尿液检测数据,使用AI技术辅助医生对患者的诊治和病情发展预测,这些都是有共通性的。
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玛依努尔·买买提对大数据在医疗界的运用非常感兴趣:“我们一直在收集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信息,却就不知道该怎么利用这些数据,我们是不是也能建立一个智能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患者的随访、疾病预测?
林浩添表示,这些想法都是可以实现的,“比如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通过AI智能监测,当患者某些数值出现明显波动或超出正常值时,系统会自动通知患者来随访,这就做到了AI诊治与疾病的预防和筛查。
玛依努尔·买买提听完很高兴:“有了林教授的指导,我们的思路也开阔了不少,回到科室,我们要谋划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文/健康报记者 刘青 
图/科室供
编排/邢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