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杜萍(化名)比较心烦,起因是大众媒体一篇关于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食品的调查报道。该报道见报后,影响到了她企业的日常经营。事情要从5月说起,《新京报》记者以过敏患儿家长的身份,对北京部分医院和周边地区的母婴店进行暗访,发现主要在医院销售的宁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配方粉”属于“固体饮料”,均未取得特医食品的注册资质。据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获得特医食品注册资质的约有国内外8家企业的30多款产品,国内企业取得资质的只有圣元、贝因美、恒瑞健康3家的5款产品。一些已购买了该类产品的顾客看到该报道后,担心产品的质量有问题,纷纷找到对应的销售企业,要求退货和赔偿。当初,杜萍不顾丈夫的反对,投资几百万元开办了这家企业,医生转行的她本来初衷是想自己创业,同时也可以帮助有需求的父母和孩子,没料到现在处境尴尬,进退两难。>>“固体饮料”的兴起十年前,因为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患湿疹,特壹食品的创始人杨国民和妻子抱着儿子四处求医,用尽各种方法包括民间偏方,始终无效。后来经过朋友介绍的一位专家诊断,才知道原来儿子是牛奶蛋白过敏。专家向他推荐了一款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氨基酸配方粉,杨国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儿子吃了真的痊愈了。事后杨国民和一些朋友谈起此事,竟然发现和他有同样遭遇的家长不少,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商机,开始走访儿童保健专家、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是:有13%~15%的婴幼儿会对不同种类的食物过敏,其中超过80%的婴幼儿是对牛奶蛋白过敏。但一直以来,国内的特医食品都是外资品牌的天下,占据了整个市场近90%的销售份额。杨国民和几位朋友租了一家外资公司研发中心的实验室,经过两年半的努力,研发出第一款产品,随后根据市场反馈,又陆续研发了六款产品。记者从杜萍口中了解到,在2006年以前,国内绝大部分医生遇到湿疹、腹泻、便秘等症状的婴幼儿时,会选择针对状况使用药物治疗或者抗生素治疗。对宝宝来说,母乳是最好的成长食粮,但当妈妈或宝宝本身出现特殊的健康问题,特殊配方的奶粉可能就要成为宝宝的主要食物来源了。因此,现在国内有些企业选择适用于湿疹、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的氨基酸配方粉作为研发产品,并在研发过程中想方设法解决了原料、口感等难题,研发出更适合中国宝宝喝的配方粉。无独有偶,杜萍也是因为儿子牛奶蛋白过敏和“配方粉”打上交道的。据她了解,这类群体的儿童患者有上升的趋势,“比起十年前,现在的患病率增加了3.5%~5%。若婴幼儿期频发过敏表现时,家长一定要警惕宝宝是否有牛奶蛋白过敏,如若确诊需要立即停用普通奶粉,改为食用低致敏源的深度水解及氨基酸营养粉。”对于属于“固体饮料”的“配方粉”,杜萍的看法是:“其实医生也知道,虽然‘配方粉’不是‘特医食品’,但确实有效果,因此也愿意向家长们推荐。从功能性来看,‘配方粉’最接近‘特殊食品’的定义及指标,差别在于有没有注册的身份。”杜萍看好配方粉的市场前景,事实上也是如此,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统计,全球每年特医食品的消费总额为560亿元~640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全球著名调研公司尼尔森预测,中国特医产品的市场销售将持续增长,其中牛奶蛋白过敏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0%,目前市场容量约为12亿元,到2021年有望达到22亿元。不过,在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医用食品数据库收录的705款医用食品中,美国占65.2%,英国占27.0%,澳大利亚占6.2%,我国仅占1.6%。>>是与非的争议据媒体报道称,在特壹食品、金大洋乳业的“肽敏康”“佳瑞宝”“贝儿康”“特能”“爱贝儿”等系列产品包装上,标注“固体饮料”的同时也标注了“配方粉”字样。在官网上,宁波特壹宣称公司的定位为“专注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及生产,为慢病人群提供科学、健康、安全的营养补给”,而金大洋乳业曾以“青岛金大洋特殊医学用途食品有限公司”的身份,亮相于4月举行的29届北京国际孕婴童展。媒体的调查显示,金大洋乳业的客服称“敏康宝乳蛋白过敏期小肽配方粉”等产品可以给2个月大的牛乳过敏宝宝吃,且可以替代配方奶粉,而宁波特壹的官网声称“佳瑞宝氨基酸配方粉”与普通配方奶粉的区别在于“将其中的蛋白质成分以100%游离氨基酸替代,其他营养成分与普通配方奶粉一样,可以作为单一营养来源,完全可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由于无特医食品注册资质,虽然“配方粉”与“配方奶粉”有一字之差,但有乳业专家认为,这是属于打政策的“擦边球”。“中国婴儿特配粉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固体饮料宣传为配方粉是有打‘擦边球’的现象存在。但我们的包装符合固体饮料的要求,在宣传方面也没有夸大事实和出现含义不明的宣传语,误导消费者。”杜萍没有否认一些没有相关检测能力和资质的生产厂家确实有夸大宣传的行为,“不过我不认同配方粉有风险的观点,我们的产品严格依照固体饮料国家标准(GB/T29602-2013)组织生产,合法合规,每批次产品均有合格的检验检测报告。既然产品所有指标和质量没有问题,说明它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特壹食品方面则表示,由于把住了几道关口,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如原料均来自全球著名企业,如欧洲乳制品供应商——爱尔兰Dairygold、欧洲淀粉及深加工产品供应商——法国罗盖特等。此外,从原料进厂、生产控制、成品检验直至终端销售,可实现对每一罐产品的全程电子质量追溯。5月24日,金大洋乳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开展了为期10天的自查自纠工作,检查结果显示“公司生产的黄疸期小肽配方粉固体饮料、多种食物蛋白过敏期氨基酸固体饮料、乳蛋白过敏期小肽配方粉固体饮料的生产合规、合法”。而在此前发布的公告中则称,该公司生产的黄疸期小肽配方粉和多种食物蛋白过敏期氨基酸配方粉系列产品,只是因产品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主动实施召回。双方争议的分歧在于:大众和专家对“配方粉”的质量持怀疑态度,但厂家予以否认。可以肯定的有两点:一、有些厂家夸大宣传是事实。二、固体饮料配方产品在质量达标的前提下,针对解决牛奶蛋白过敏、腹泻人群等问题确有效果。在舆情的炮轰下,许多消费者已经对该类产品产生不信任,继而引发扩散性的恐慌,配方粉一下子成为“洪水猛兽”,不少生产企业都受到牵连。杜萍说:“本来我们国内企业的规模就相对较小,而且国外品牌占了绝对的优势,如果因报道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闭,将会对国内整个配方粉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有望获得注册“身份”?据了解,通过借鉴国际组织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卫生部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先后制定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 等相关法规。 杜萍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1 个规范标准+2 个产品标准”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准体系,涵盖从出生到老年的产品类别,可很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从标准体系来看,已经与国际和发达国家很好地接轨。“但最大的问题许多消费者对该类产品是食品还是药品分不清。这类产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功能,只是对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其本质是食品。所以特医食品在法律层面的尴尬身份还是存在的,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杜萍认为,固体饮料配方产品在解决牛奶蛋白过敏、湿疹、腹泻等问题上确实有多年来的积累和成效,应该逐步分阶段可以升级归入“特殊膳食食品”的范畴,引流和规范迫在眉睫。“GB25596等特医标准虽然在2012年已经颁布,但是迟迟没有正式的实施细则,而国外企业只要打着此标准,就可以登陆国内市场。虽然国内厂家也做过努力,但由于该政策对该类产品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导致配方粉‘固体饮料’的身份难以改变。不过听说今年已有新的政策出来,有希望获得注册。”前段时间,特壹食品和金大洋乳业也分别声称“不久就可以拿到特医食品的注册资质”和“正在注册准备中”。即便获得注册资格,成为特医食品,由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中要求该类产品要求必须在医生和(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因此目前国内医务渠道和专卖店是特医食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宣传与推广。杜萍告诉记者,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虽然要求特医食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销售渠道较多,可以在医院、康复中心、敬老院、零售(药店、超市)等购买到,更有利于产品推广与消费者受益。有部分发达国家对特医食品审批制度采取备案制,把产品使用列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不过在看到希望的同时,杜萍更担心的是近忧:自从“固体饮料”事件发生后,她的企业就接连遇到了一些麻烦,令她疲于应付,“其中有一些人,就是故意来借报道来闹事,要求十倍二十倍的赔偿,甚至职业打假人组团诉讼,令企业不堪重负。固体饮料食品是按照国家生产标准生产的合法产品,不是假冒伪劣、无保障的食品;相反,该类产品还帮助众多人群解决了实际需求。”固体饮料营养粉有没有美好的未来,目前还是未知数,能否度过这次危机,杜萍心里更没有底。>>>>记者手记 什么才是问题的“焦点”?我是在某个场合偶然与杜萍相识,起初她提起媒体曝光事件给她的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困扰时,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因为药店才是我们报纸关注的领域。但是随着她讲述的展开,我才发现她所说的内容和药店还是有交集的。大众媒体曝光事件发生后,杜萍尝试过把企业转型,但效果不理想。毕竟他们公司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做特医相关的配方产品,并一直在努力升级,突然的转型相当于从零开始,若转型不成功就会面临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的局面,因此,她还是寄望于国家标准的过渡,也希望风波能够早日平息。由于处方外流已趋成趋势,近年来连锁药店纷纷加大对医院周边布点的力度,虽然目前固体饮料配方产品主要通过母婴店销售,但也有药店卖这类产品。假以时日,国内固体饮料的成人及其他配方产品被逐步归入特医食品,随着消费者对其认识度的提高,不排除成为院边店主打产品之一的可能。在现阶段,厂家把属于固体饮料的配方产品夸大宣传为特医食品肯定是违规的,大众媒体对其进行调查与质疑也无可厚非。但有的媒体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只要看是固体饮料就跟风报道,进行声檄讨伐,导致了公众的恐慌,产生了理解的偏差,认为既然没有特医食品的注册资质,那么产品一定是不安全的。实际上,固体饮料配方食品在国内已历经近10年的医务和患者的实践积累,证明对解决牛奶蛋白过敏、腹泻等问题有效,假如因此次曝光事件今后消费者对该类产品采取一律拒绝的态度,那么牛奶蛋白过敏、腹泻等问题患者的人群将失去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而国内相关生产企业有可能因此“归零”。没有国内的产品与国外的产品竞争,又如何减轻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该类产品应该如何定位、采取什么态度来对待,怎样让它在合规的范围内服务更多的消费者,这些问题应引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对于特医食品,固体饮料的进入“门槛”较低,可能会出现如一些专家所担心的那样,有不良厂家以不符合资质的产品冒充特医食品,因此,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查处是必须的。不过,新生事物成长的过程中,难免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应该分清主流,去伪存真,而不是因噎废食。倘若采取一刀切的“封杀”,患者的利益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堵不如疏,这也是如今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