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我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2019-10-15 00:12
来源: 制药工业EHS管理/EHS-Pharma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培训/经验交流/资料分享
发表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9, 50(06): 合作者:杨杰荣
本文从促进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出发,总结了医药产业近年发展情况,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包括:开发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发展高端制剂,提高生物药产业化技术水平,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质量升级,夯实原料药产业基础,实施制剂国际化战略,并就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出了建议。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 future directions includes developing innovative drugs with high clinical value, developing high-end preparations, improving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biological medicine, upgrading product quality of important areas, strengthening the API industry foundation, and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e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creating a good policy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医药产业是国家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整体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医药产业在经济规模、技术创新、国际化、产品质量、企业综合实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满足临床需求、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2016-2018 年的三年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注:按照工信部医药工业口径)持续快速增长,增速在经历了 2013-2015 年的连续下滑后, 2016 年迎来拐点,并在 2017 年以后恢复到两位数增长。根据统计快报, 2018 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5840.03 亿元(注:按照调整后统计口径),同比增长 12.69 % ,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 4.19 个百分点 [1] 。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了同步增长, 2018 年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为 3364.46 亿元,同比增长 10.92%[1] 。促使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促进终端购药金额增长,国家医保基金收支增长和医保目录扩容,原料药价格大面积上涨促使相关产品国内销售和出口额增加。
近年来我国医药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一系列鼓励药品创新的监管政策实施,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路径拓宽,各类政府资金、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医药创新领域,在此背景下企业创新动力增强,研发投入不断加大。 2017 年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 534.2 亿元(研发费用内部支出),研发强度 1.97% ,较上年增加 0.24 个百分点,在各工业行业中居第 3 位 [2] 。如加上大量未纳入统计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总额和研发强度还会大幅提高。国内从事新药研发的企业增多,新药申报数量持续增长, 2016-2018 年,共有约 470 个 1 类新药申报注册(注:为化药和生物制品的品种数,含申报临床和申报上市 ) , 13 个 1 类新药获批上市,其中 2018 年国产创新药进入收获阶段,共有 8 个 1 类新药获批上市 [3] 。随着大量海归专家回国创业,我国药物研发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国际最新治疗靶点药物我国企业都能够迅速跟进,如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 PD-1/L1 单抗、 CAR-T 细胞治疗产品等,我国已有一批项目获准开展临床研究, 2018 年两家企业的 PD-1 单抗获批上市。此外,埃克替尼、阿帕替尼、康柏西普等近年上市的国产创新药销售规模迅速扩大,也极大激励了其它企业开展创新药研究。
过去三年间,医药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2018 年医药产品出口额为 644.22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6% 。拉动出口增长的仍主要是化学原料药,但西药制剂出口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面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制剂销售取得了突破, 2018 年国内企业对欧美市场的化药制剂出口达到 15.94 亿美元,以华海、恒瑞、人福、海普瑞为代表的一批国内企业正逐步在国际仿制药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4] 。国内企业面向欧美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迅速增加,到 2018 年底累计获得美国仿制药批件( ANDA ) 290 多个 [5] ,产品结构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向缓控释制剂、注射剂、生物制品、首仿药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累计上百个新药在发达经济体申报和开展临床研究,已有品种进入二、三期临床,有望在 2 年左右实现国产新药在美国上市。国内企业的创新技术逐步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南京传奇等多家企业通过对外技术授权等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境外投资日趋活跃,过去三年来药品领域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并购金额近 100 亿美元(根据企业公开的并购金额计算),成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是仿制药质量水平系统提升。 仿制药是我国临床用药的主体,随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推进,该项工作已成为多数化学药企业的中心任务,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相关产品质量研究。截至 2018年底,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CDE)共受理一致性评价申请 680个,涉及 260家企业的 197个品种,已通过评价的申请共有 116个,涉及 76个品种,还有大批项目开展了 BE研究。 二是药品研发与生产质量管理日趋规范。 随着国家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深入,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加强,企业质量责任更加明确,质量体系不断健全,质量意识得到加强,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规范、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成为多数企业的自发行为。 三是药品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 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 ICH)的管理委员会成员,并积极推进 ICH指导原则在中国的转化实施,对国内企业提升药品质量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行业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统计, 2016 、 2017 年工业收入超 100 亿元的企业分别为 19 家、 21 家,较 2015 年的 16 家逐年增加,预计 2018 年会进一步增多(数据尚未发布)。优势企业研发强度提高,根据 2017 年上市公司年报, A 股上市的医药公司研发投入普遍增长, 26 家企业研发强度超过 10% ,研发投入 5 亿元以上的企业有 10 家。本土企业培育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根据 IQVIA 数据,在城市医院市场, 2017 年销售额前 20 位的企业中本土企业占到 11 家,这些企业都拥有市场规模大、份额领先的品牌产品。医药上市公司增多, 2016-2018 年约 70 家医药工商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实现 IPO ,一大批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借力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创新药标杆企业贝达、和黄、信达、百济等先后顺利 IPO ,有利促进了创新药企业的融资和发展。
过去十年间,医药产业高增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医保扩容带来的终端药品消费快速增长,随着一系列医保、医疗控费政策的实施,需求侧拉动医药产业增长的动能正在减弱,医药产业增长模式亟需从 “ 市场拉动 ” 向 “ 创新驱动 ” 转型。开发新产品,满足尚未满足临床需求,是推动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创新药研发刚刚起步,正在从仿制为主向 “ 仿创结合 ” 过渡,大量新药尚处于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真正形成规模销售的很少,医药创新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
由于历史上在质量标准、审评技术要求、研发生产监管上存在的不足,我国已获批上市的药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品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缺陷。国产化学仿制药占临床用药的 60%[6] 左右份额(其余为专利药、原研药和中药等),全面开展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折射出我国仿制药质量存在系统性不足。我国中药品种数量众多,但很多品种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不清楚、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早年的 “ 地标 ” 品种。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等原因,整体健康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在一些重大疾病领域,很多临床价值大的药物来自进口,价格较高,而国产缺乏同类产品,包括专利药的 me-too 类产品、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或生物类似药,制约了患者的用药可及性。以抗体药物为例,该类产品疗效确切,临床需求很大,但由于国产化产品少,价格较为昂贵,一般患者难以接受,受此影响, 2017 年全球抗体药物销售达到 1200 亿美元左右,但在我国的市场规模仅仅 110 亿元人民币左右 [7-8] 。 化学原料药处于医药产业链的上游,是保障下游制剂生产、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的基础。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众多,多年来成本导向的发展模式下,很多企业生产粗放,绿色生产水平低,无法实现三废达标排放。随着国家不断加强环保监管,化学原料药行业正在承受愈来愈大的环保压力,很多企业被勒令限产或停产,导致一些产品市场供应紧缺、价格上涨。此外,城市化和区域环境容量不足制约原料药发展,不少原料药新建、改扩建项目无实施条件。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制剂出口规模较小, 2018 年仅为 41 亿美元,与同为新兴医药大国的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向欧美市场的高端制剂出口差距更大。 2017 年美国市场仿制药销售排名前 20 位的企业中有 5 个是印度企业,而我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仿制药销售才刚刚起步,创新药获批还在等待零的突破。此外,国内与高端制剂配套的制药设备很多依赖进口,药用辅料、包材品种类别和质量与国外差距大,符合国际 GMP 标准的生产基地少,也不利于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也是我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制药强国的需要。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推动下,我国医药创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产品、技术、人才、配套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我们也面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薄弱,企业综合实力不足,研发以 “ 跟 ” 和 “ 仿 ” 为主,高质量在研新药少,且围绕部分靶点扎堆现象严重。与此同时, 2017 年来国外新药进入中国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给国内企业发展新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的环境下,国内企业应当积极应对,以本土资源、国际标准、全球市场为出发点开展高质量创新药开发,利用我国研发成本相对低、临床资源丰富、贴近庞大市场等优势,开发针对我国疾病谱特点,较现有临床治疗方案有更好疗效或者更高安全性的创新药,从 me-too 向 best-in-class 和 first-in-class 迈进。此外,政府部门应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培育,持续支持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高临床试验机构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充分激活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创新资源。 高端制剂是指采用复杂制剂技术和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药品。发展高端制剂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平台的建立,实现一批技术难度大的专利到期药物的国产化,比如尚处于国产空白的干粉吸入剂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型制剂技术开发改良型新药,提高已上市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顺应性。和开发一个新分子实体比,发展新剂型的创新路径相对周期短、投资少、风险小。表 1 为建议国内企业重点发展的一些高端制剂技术。除了结合药品开发突破一批新技术外,同时应加快构建针对新药物递送系统、新型辅料、新给药装置等的质量评价体系和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
① 口服缓控释制剂技术:包括每日一次给药的控释制剂、复方缓控释制剂、脉冲定时给药、结肠靶向给药等,相对较新的胶囊型骨架片释药系统、具有速释和控释的释药系统、多层片释药系统、各种渗透泵给药系统等。
② 长效注射剂技术:具有缓控释作用的注射剂,包括生物可降解的长效注射微球、纳米化的脂质体、多囊脂质体、纳米乳、纳米混悬剂、聚合物纳米粒、胶束、储库型控释注射剂、凝胶型注射剂等。
重点是长效化和复方制剂贴剂,以及骨架控释型、微贮库控释型等新型透皮贴剂。 微粉化药物单独或与载体混合后,经特殊给药装置,通过患者主动吸入,进入呼吸道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给药体系。 ① 无针注射给药技术:利用机械装置产生瞬间压力推动药液形成高压射流,穿过皮肤直接弥散到皮下组织的给药体系。
② 微针经皮给药技术:通过物理促渗技术 ,对皮肤进行无痛致孔处理 ,利用在皮肤角质层产生的微小孔道来显著增加药物的吸收。
将药物颗粒制备成粒径为 1~ 1000nm的晶体,通过稳定剂组成稳定分散体系,从而有效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应用 3D打印技术使药物拥有特殊的微观结构,从而改善药物的释放和临床效果,主要包括粉液打印技术、熔融丝沉积成型技术以及挤出打印技术等。 根据体内指标监测情况自动调整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的技术,由智能材料和药物共同构成,集传感、处理及执行功能于一体,如胰岛素自动给药装置。
针对儿童用药的特点、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的各类制剂技术,包括掩味 /矫味技术、口腔崩解片和口腔速溶膜、栓剂、外用软膏等,发展儿童用药适宜规格和特定给药装置。 发展针对生物药制剂的常温储存技术,降低粘度、提高渗透性的皮下注射技术,鼻腔给药技术和口服给药技术。 重点发展针对口服固体制剂的实现加料、混合、制粒、压片、包衣、包装连续化生产的技术和装置,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管体系。 全球以抗体药物、重组蛋白、新型疫苗为核心的生物药发展迅速,成为医药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和技术制高点,目前已占到全部药品销售的 20% 左右,且催生了一批销售领先的重磅产品。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但我国生物药产业近年来进步飞快,从事生物药研发的企业和在研产品数量众多,能够紧跟国际先进技术步伐,全球最新治疗靶点产品我国企业都能迅速跟进,已有一批产品陆续上市。为做大国内生物药市场并做大生物药产业,国内企业应将提高产业化技术水平作为重点。一是提高抗体药物大规模制备水平,尽快实现一些国际市场重磅产品的国产化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内患者用药可及性,如 TNF-α 、 CD20 、 VEGF 、 Her2 、 EGFR 等靶点的生物类似药。二是针对新一代生物技术建立产业化能力,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支撑相关产品的开发,如双功能抗体、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产品等。三是提高生物药全产业链国产配套水平,实现细胞培养罐(袋)、培养基、纯化介质等关键设备和耗材的国产化,为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条件。四是建设高标准质量体系,支撑生物药国际注册,抓住全球生物药快速发展的机遇打开国际市场,包括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市场。 一是加快仿制药质量升级。 开展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是提升仿制药质量的有效方式,全行业为此已投入大量资源,但整体进度还未达到预期。为此,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在放宽一致性评价完成时限的同时持续推进此项工作,并通过改进相应的监管、采购政策,增强企业提升仿制药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结合一致性评价,系统提升仿制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并加强 “ 评价后 ” 的质量管理,避免一致性评价成为 “ 一次性评价 ” 。此外,支持发展一批高水平的提供药学研究服务 CRO 机构、建设规范化的 BE 临床试验基地对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也十分重要。 二是加快中药大品种质量升级。 当前我国中药产业面临增长放缓、很多品种销售下滑的局面,一些中药大品种在临床上被作为辅助用药限制使用。为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推进中药大品种质量提升。应以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为重点,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大品种的质量研究和二次开发。重点是运用科学方法评价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确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完善质量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明晰优势治疗领域和适应症,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三是加快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质量升级 。 我国高端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很多依赖进口,不能满足创新药开发、制剂国际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要求,迫切需要提升各类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在药用辅料方面,要重点发展基于 “ 功能相关性指标 ” 的系列化药用辅料,以及开发用于高端制剂、可提供特定功能的辅料和功能性材料。 在包装材料方面,要重点开发安全性高、质量性能好的新型材料,逐步淘汰质量安全风险大的品种;开发提供特定功能的新型包装系统及给药装置,满足制剂技术要求,提高患者依从性和保障用药安全。 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产品在有效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大量销往国际市场,是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随着政策和环境变化,当前我国原料药产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从生产分散、低效率、污染重的现状向集约化、高附加值、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一是要提高原料药绿色制造水平。 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从源头控制污染;努力提高 “ 三废 ” 治理水平,重点解决抗生素发酵菌渣综合利用、 VOCs 排放等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提高原料药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通过监管部门持续强化环保安全监管,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落后企业,促进原料药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大力发展原料药合同生产,培育专业化的 CDMO 企业,改变原料药供应链模式,减少新建小规模生产设施。 三是加快出口结构升级。 推动原料药出口向精深方向发展,扩大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特色原料药所占比重,增加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原料药 DMF 数量和出口规模,提高高端原料药国际市场份额。 四是提高原料药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EHS)管理水平。 企业要借鉴国际先进水平的 EHS管 理理念和良好实践,建立健全 EHS 管理体系,改进相关硬件和软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安全事故和员工职业病发生。 该技术通过微管道反应器实现化合物连续合成,替代传统的反应釜批次合成,能有效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三废排放和能耗,同时设备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可有效解决传统批次反应工艺放大难的问题。 该技术使用酶催化反应替代传统化学合成反应,减少了溶剂使用,并且很多情形下可以缩短反应步骤,从而从源头减少了三废排放和能耗。 信息化技术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包括自动化批控制技术、制造执行系统( MES)、过程分析技术( PAT)、过程知识管理系统( PKS),以及围绕工艺单元操作的具备分析、学习、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化系统。 针对发酵类原料药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处理难度大的特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生成的绿色制造技术,包括高产率低消耗工程菌种、低残留培养基、发酵过程精准控制、三废综合利用技术等。 该技术针对手性药物,采用不对称合成的方式生成特定立体结构的产物,减少无效立体结构产品的产生,从而从源头上减少化学反应对环境的影响。 原料药生产的很多废水废渣被作为危险品废物管理,如抗生素菌渣,处理数量大、成本高、难度大。通过生化或其它处理方法对废水废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科学评价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药物晶型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指标、体内吸收和临床疗效,需要重点开发特定晶型制备技术、药物结晶中试放大和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新型结晶设备。 该技术通过反应物在电极上得失电子实现氧化、还原反应,减少了溶剂使用,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反应选择性高,产品纯度和收率均较高,大大简化了产品分离和提纯工作。 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溶剂回收、碳纤维吸附技术应用于产品纯化方面等。 采用镍、铜、铁等价格低廉且低毒或无毒的非贵金属作为化学反应催化剂,代替铂、钌、铑、钯等贵重金属催化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对原料药生产过程中所有原料、中间产物、最终产品及副产品进行热分解测定,确定放热量、放热速率以及反应产气相关情况,防止生产过程中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 对制药过程中药物或其中间体的职业接触限值( OEL)进行研究,指导企业实施职业暴露分级( OEB)管理制度,避免药物暴露对员工健康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制剂国际化是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并可为产业增长开辟新的空间。我国制剂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仿制药领域赶超印度,并在创新药(含生物类似药)竞争中赢得机遇。一是要扩大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的仿制药销售。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快研发、生产、质量体系与国际接轨,大幅增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年度注册仿制药数量,提高首仿药、复杂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市场运营能力,培育中国制造良好品牌,争取在三年内有企业进入美国仿制药市场 10强。二是尽快实现国产创新药国际注册零的突破。有条件的企业应将中美同步注册作为创新药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加快推进一批进入二、三期的在美临床研究项目,努力在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实现国产创新药价值,并获得良好投资回报。三是应重视开发新兴医药市场。巴西、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新兴医药市场极具增长潜力,也是以仿制药为用药主体,国内企业应投入资源加强对相关市场的研究,通过国际产能合作等各种方式加快产品布局,充分利用境外资源拓展当地市场。
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促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医药产业相关政策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财税政策、科技创新政策、药品监管政策、药品采购政策、医疗保险政策、药品使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随着 2009 年启动的新医改不断深化, 2015 年来药监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医药相关政策进入密集调整期,覆盖面和影响力度面前所未有。
政策调整总体上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比如在鼓励创新方面,建立了优先审评审批制度,解决了审评积压问题,大幅缩短了药品审评周期,建立了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绿色通道,国家和地方对医药创新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再如在促进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方面,开展了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启动了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在流通环节实行了 “ 两票制 ” ,对 “ 辅助用药 ” 的临床使用进行了限制。
但也有些政策给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如医保控费、医疗机构控费及降低药占比,明显抑制了药品市场增长。药品集中采购环节采取各种形式降低药价,特别是以带量采购为主要特征的 “4+7” 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将极大改变医药产业的发展态势。 新政策符合仿制药的发展特点,有利于降低患者负担、替代原研和行业重组整合,但仿制药是国产药品的主体,大幅降价将使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 行业财富 ” 缩水将影响转型期内医药产业的投入能力和发展动力。
着眼未来,政策制定部门应坚定推进有利于我国健康事业发展和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改革措施,对一些影响面大的政策统筹兼顾相关方利益,根据产业承受能力控制改革节奏。另外,建议加大几个方面的改革力度:一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险,激活多元化健康需求;二是推动医疗机构开放药品处方,并给予医保配套,为患者凭处方到院外购药创造条件;三是严格监管公立医疗机构二次议价和不当占用货款;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违法企业侵权成本。
[1]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 国统局生产效益数据 .
[2]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 .2017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R]. 2018.
[3] 药智数据 . 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库
[4] 中国医保商会 .2018-2019 年我国医药国际化形势分析
[5] 药智数据 . 在美国上市的国内仿制药信息
[6] 艾昆维 . IQVIA 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 [R]. 2018
[7] 高倩 , 江洪 , 叶茂 , 郭文娟 . 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9,39(03):111-119.
王学恭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医药产业发展研究,曾参与编制医药工业“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分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目前还兼任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副会长、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研究员。
声明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修改后转载;如果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EHS专委会召开会议讨论年会安排等工作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概况与优秀经验
《我国原料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摘要
《中国制药EHS管理指南》征集意见
美国医药工业EHS管理考察报告
全球CRO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安监局到企业去到底检查什么
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8项必查
西安杨森安全管理实践
EHS管理体系初探
药厂的防爆安全设计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手册
汛期安全生产那些事儿
制药企业化学反应风险控制
职业健康体检常见问题对策
化工企业常见隐患排查与治理
优秀EHS经理必备技能和素养
全球CRO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医药CMO&CDMO行业发展概览
EHS典型事故案例及管理经验分享
2019上半年环境执法典型案件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