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采购管理编码即将统一,招采支付迎来洗牌

来源: 和健医药/HJBIO2014


近日,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组织起草了《WS/T医用耗材采购使用管理分类代码与标识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医保信息化统一工作进展又加快了一步,未来耗材招采和支付将迎来洗牌。
一直以来,现行的医用耗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小、散、乱”的问题比较突出,且名称不规范,编码不统一,数据难以比对。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编码体系,增加了招标采购、医保支付、价格监测、基金监管等工作的难度。

而就在一周前,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等信息业务编码规则和方法》,标志着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已全部完成。

截至2019年9月底,药品企业已线上维护产品信息120459条;医用耗材企业已维护注册证信息17298条,规格型号2000万条,其中已在各地使用的产品有1198万条。


随着医保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再加上今年8月1日财政部对于医疗票据的统一,作为配合医保标准化工作的一项组合拳,使得各方面信息逐渐统一,这也说明,国家对医院终端的监管正不断加强,从药品到耗材,从采购到使用,这也将不断挑战药企原有的营销模式。
耗材类别繁多,分类工作较为困难
目前我国市面上的医用耗材类别繁多,分类目录及编码不统一,很难进行统一的管理。据《中国医疗保险》报道,当前主流的医用耗材命名规则,主要是核心词加上一定的形容词,但具有相同核心词的医疗器械在功能和价格上可能差异巨大,这凸显了医用耗材分类管理的难度。
同时,我国的医用耗材生产企业呈多、小、散、乱的现状,医用耗材的品种名称、生产标准不统一,规格型号、材质材料更换频繁,企业在现有分类编码基础上进行申报时,经常会出现难以归类的现象。
在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环节,目前约有15个省的部分或全部地区使用医学装备协会的分类目录,而其他地区则使用各地自己的招标分类或医保分类方法,并不统一。
在医院使用环节,由于品种繁多,往往同样的医用耗材有多种叫法,财务部门也只能根据临床科室和库房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类收费,其分类随意性较大,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差错。
由此可见,医用耗材在实际工作中的规范分类是比较困难的,这也给相关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我国医用耗材编码与分类管理工作的相关进展
目前,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中存在多种分类编码,如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原CFDA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17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分类目录等,多个目录并存。多头管理加上多种分类标准,导致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工作推进困难。
其实,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医用耗材的分类编码工作。国家食药监总局早在2000年就发布了《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共10条和1个分类判定表)。2002年,又发布了《医疗器械分类目录》(43个目录,68XX)。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增补了X射线设备等4个子目录及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前前后后陆续发布了分类界定文件144个。
在2017年9月,原CFDA发布了新版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共22个目录),2018年8月1日执行。2018年8月2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就《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规则》涉及到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唯一标识数据载体、唯一标识数据库等内容的相关要求。《规则》的制定,旨在加强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监督管理效能,创新医疗器械监管模式。
今年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办发〔2019〕28号),也明确提出:“制定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逐步统一全国医保高值医用耗材分类与编码。对单价和资源消耗占比相对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开展重点治理,改革完善医用耗材采购政策。”
同时,进一步提出,“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完善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政策,妥善解决公立医疗机构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的补偿问题。”
6月1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医用耗材的采购、储存、使用、追溯、监测、评价、监督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组织实施与管理。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不断促进我国医用耗材分类工作的规范性,为医用耗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

统一医用耗材分类和编码,实现“可比较、可监管、可分析”


今年8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吹风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统一医保医用耗材分类和代码是高值医用耗材治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李滔指出,统一医用耗材分类和编码对促进医保精细化管理,特别是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统一编码和分类可以实现“三可”,即“可比较、可监管、可分析”。
  
“可比较”是通过统一分类和编码实现各地、各医疗机构之间数据的互认,推动高值医用耗材在地区间、医疗机构间的数据比较,信息公开透明。
  
“可监管”是可以强化对生产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促进各部门联动共同做好监管。
  
“可分析”是可以实现国家和各省市之间高值医用耗材的数据互通,开展大数据分析运用,提高治理能力,也可以大大减轻企业在各地招标采购环节重复报送产品信息的压力和负担。
国家医保局成立伊始就启动了全国统一的高值医用耗材编码编制制定工作,形成全国的通用语言,研究制定了医用耗材在内的15项信息业务的编码标准,6月27日已在国家医保局官网上线运行。
最大的特点是规范了医用耗材的分类目录,实现了“一品一码”,在推进高值医用耗材招标采购、支付、监管全过程的信息都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为全面深入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文章来源:医药云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