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举国战略,健康是民生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黄冈坚持政治引领、改革创新、协同发力、共建共享,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突出医共体建设发展重心,全面重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有力有序推进健康黄冈建设和医改工作,不断破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亮点频出,医共体“黄州模式”引人关注。
6月21日,市委书记刘雪荣对全市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作出重要批示:要大力推广黄州区经验做法,按全域、紧密、全覆盖要求狠抓落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解决具体问题,加快推进步伐。
随着8月29日全省推进健康湖北行动暨医改工作会在黄州召开,“黄州模式”迅速走向全省,在全国声誉鹊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对获得感、幸福感的最好注解,也是对我们这个新时代特有气质的最好标注。
以人民为中心。黄冈,在筑牢健康民生根基上,砥砺前行。
站立高点
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初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从国家层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党中央就深化医改、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正确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行稳致远;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次召开会议推进卫生健康工作落实,健康湖北风起云涌。
对黄冈来说,医疗卫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头等大事。群众满意不满意,就是改革的方向。黄冈各级党政领导践行初心使命,持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卫生健康工作步伐,推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1月3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卫生与健康暨中医药振兴发展大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康黄冈风生水起。
发展是第一要务,健康是第一需求。如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黄冈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方面超前擘画,频频发力。
这是一份展现民本初心的健康蓝图——
随着《“健康黄冈2030”行动纲要》的隆重推出,健康黄冈建设纲举目张: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主要健康指标居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到2030年,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基本建成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社会与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健康促进型社会。
新征程上,黄冈持续推进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全民科学健身行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行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健康保障完善行动、药品供应保障促进行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行动、健康城镇建设行动、健康环境治理行动、健康产业发展行动,健康黄冈十大行动蓬勃开展。
这是一份体现民生情怀的前瞻规划——
出台《黄冈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黄冈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1000亿元目标。
新征程上,黄冈倾力打造“两核三组团”(黄冈市区高端健康医疗服务核心、蕲春中医药健康养生核心,黄团浠健康产业组团、大别山健康产业组团、黄梅武穴健康产业组团)大健康产业空间体系,形成全要素集聚、全产业链服务、全过程统筹,构建“全市域、多层次、梯度型”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药、养、游、医、健”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国中药产业发展集聚区、中华医养文化展示传承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示范区。力争通过3-5年努力,大健康产业达千亿元规模;到2025年,规模突破2000亿元。
这是一份凝聚民心意愿的健康行动——
到2018年,黄冈大健康产业规模接近600亿元,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过100万亩。
新征程上,黄冈全面做优中药材基地、做强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做活中医药市场、做好医养游融合、做实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深入挖掘以李时珍、万密斋、庞安时、杨际泰、王叔和为代表的黄冈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快振兴崛起,决胜全面小康。
重整行装再出发。从省级卫生城市到国家卫生城市的跨越,民生黄冈见证着执政者心忧天下、惠及苍生的为民情怀;从“健康黄冈2030”行动纲要到黄冈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行动纲要的出台,幸福黄冈昭示着执政者持之以恒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耿耿丹心。
破解难点
做实“以健康为中心”的民生行动
健康黄冈,重在行动。
以健康为中心,黄冈一直在行动。只有行动,才能产生绩效。
“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2017年,黄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卫夺牌不是目的,“两个提升”才是创卫的长期目标,黄冈连续两轮的“四城联创”带来了千年黄州的日新月异,为健康黄冈建设打下了坚实根基。
这份坚实的根基,还来自于全市卫生城市(镇)建设的如火如荼: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县城)7个、省级卫生乡镇31个,国家卫生乡镇2个,正在创建国家卫生乡镇12个。
这份坚实的根基,还来自于近年来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4220家,床位数达35967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3424人,注册护士14215人,人均预期寿命76.6岁。
全面提升全市人民健康水平,黄冈持之以恒从三个方面发力,推进健康黄冈建设,成效斐然。
实施全方位健康干预工程——
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推动健康知识大宣传、大普及,开展健康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单位,让健康观入耳入脑入心;实施合理膳食行动,开展减油减盐减糖“三减”行动,培养群众健康饮食习惯;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建设举步可及的健身场地,开展方便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控烟行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为无烟机关;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夯实卫生城市创建基础。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建设。
维护全方位周期健康——
开展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从源头和基础上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开展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引导家庭医生优先同老年家庭签约,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实现健康老龄化。
着力防控重大疾病——
抓好慢病管理,加强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最大限度减少人群患病和对健康的影响;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做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完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将“健康企业”建设作为健康黄冈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预防接种,确保疫苗接种安全;发挥中医药作用,将中医药独特优势贯穿到健康黄冈行动的各个环节。
主攻重点
创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改革样本
“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就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一语中的: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
医改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深化医改的重点就是要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要在所有县市区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黄冈是如何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
黄冈牢牢抓住县域医共体建设这个深化医改工作的“牛鼻子”,推动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化、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成立健康黄冈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医改领导小组,市卫生健康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制定工作规则、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全力参与和支持健康黄冈建设和深化医改工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医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健康黄冈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人民群众的健康体验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在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排位中黄冈名列前茅。
2017年以来,黄州、团风、红安、麻城、武穴等县市区相继铺开医共体建设试点。
黄州区先行先试,一鸣惊人,成功打造健康黄冈样板。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壮大,医护人员收入增加,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改革目标。并将医改工作纳入“健康黄州”战略统一部署,纳入区委重大改革任务强力推进。他们坚持市区一体,高位推进,大胆探索,整合全区17家公立医疗机构、98家村卫生室,吸收湖北智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社会力量,成立黄州总医院(黄冈市大别山医疗集团),组建起县域全覆盖、紧密型医疗共同体,积极探索医院一家、医疗e网、医防一体、医改益民的新模式,为全市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积累了成功经验。尤其是其探索的大学科建设、远程诊疗、信息化建设、人员上下贯通等特色经验,在全省被推广、全国有影响。
3年改革,落地有声。在改革前,总额控制,医患想法不一致。少生病、少住院、少花钱、多报销,这是病人的想法;医院想的是:多病人,多住院、多收费。而改革后,全额预付、全过程管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病人与医院都希望少生病、少住院、少花钱、看好病,医患想法一致。
“百姓得实惠,医院得发展,医保得安全,政府得民生。”
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扎实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稳妥支持县域医共体建设。
各县市区医共体建设各显神通,力度空前,成立了由县市党委政府牵头组建的县市区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统筹县域医共体的规划建设、投入保障、项目实施、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把医共体建设拿在手上,强力推进。
大病不出县、康复不出乡、小病不出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疾病分级诊疗模式正在全市形成,“全域、纵向、紧密”的县域医共体正在全市加快建设。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医共体建设,方兴未艾。伴着和煦的春风,黄冈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走在健康、富裕、文明、和谐的大道上。
(记者 童婷 通讯员 熊双林 李剑 肖俏 段江平)
来源:黄冈日报
编辑:万涛 鲁娜
编审:童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