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集采:压倒代理商、制药企业的最后一棵稻草,销售团队解散!

来源: 医药管理与营销/yyglyyx

4+7落选企业

药品被停用,销售团队面临解散

近日,山东一位医药人透露,他的一个药在医院被停了,此事源于8月份山东将临床用量大的药品,按照不低于年度使用量的50%进行带量采购,以量换价。

据悉带量采购一旦实施,医院优先使用中选品种。早前广东一位医药人同样反馈,因广州严格执行4+7对竞品及含竞品成分的复方制剂,从药剂科源头把控已开始停止采购,从这位医药人面临的境遇就是如此。

4+7严格执行

院长、医生多重考核,绩效挂钩,杜绝线下采购

《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医保配套措施的意见》详见   官宣:4+7配套方案-杜绝线下采购,量按月检测,年度考核,未完成扣减医保费用

早在今年2月,深圳市公立医院落实国家组织集中采购试点会议,明确医疗机构的责任,确保25个中标产品保障用量(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试点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推进,确保改革试点效果的平稳实现),由院长带队,让有处方权的医生务必重新认识一致性的重要性,将会对公立医院考核,本来计划医院每月报两次用药情况,将通过互联网每天监控用药情况,确保70%用量是一致性评价中标品种,另30%用量通过降价25%以上准入,且用药比例和一致性评价中标品种1:1。如医院用同类药品的比例,也将严格监控。如对执行不到位的医院将会有相关处罚,比如明年医保支付降低4%等。

各公立医院上报采购量(2017年度药品总用量的70%作为合同采购量),将已报任务量的表分配给各医院,各相关医院都有不同量的表,下发的任务表是必须要完成的。

公立医院试点期1年,药品采购量70%必须保证用25个中标药品,其它原先在深圳平台有采用的品种必须在原价格的基础上至少下降25%才能准入(实行梯度降价,三年内必须降到与4+7中标价格一致),且降价后与4+7中标价格之间的差价20%由患者支付,逐年提高患者自付比例。另30%用量考核以下方式(严禁网下采购和非合同渠道采购)详见:深圳落实4+7采购方案:加强考核、每天监控,全药网采购不高于30%

今年5月21日,福建卫健委印发通知要求,做好跟进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临床配备使用工作。明确各公立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和医疗机构用药品种规格数量要求等为由,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确保使用量“4+7”纳入医疗机构考评,明确提出对“4+7”品种的采购纳入院长年薪、工资总额以单位优先审评、人才挂钩。同时,也将对未能完成采购、使用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处罚

医保部门暂停支付使用同通用名非中选产品的费用,并扣减相应医保结算额度。

对于“4+7”产品,适当提高总额控制结算医院结余分成比例。

在医保年度考核中予以相应处理。

详见 官宣:4+7配套方案-杜绝线下采购,量按月检测,年度考核,未完成扣减医保费用

代理商、企业转型困难:

产品结构单一,与带量采购高度重合

在4+7严格执行下,这并不是最坏的结果,据相关人士透露,山东有专门做精神科药品的一位省级代理商,所有产品都与带量采购中选药品重合。在此之下,这个团队唯一选择是面临解散,医药代表尚可以转型到其他企业,凭借行业积累经验,推广其他产品。

而对于一些生产企业想转型却困难重重。一些企业产品批文有限,产品结构单一,与4+7集采中选产品高度重合,这种市场的变化并不难判断,带量采购实施开始后,未中选药品的使用被后置,严格执行4+7对竞品及含竞品成分的复方制剂,从药剂科源头把控已开始停止采购,生产企业的确面临更多不确定,转型困难重重。

中选药品企业趁机做大做强

中游企业危机重重

对于药企来说,药品中选带量采购之后营销人员如何配置一直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但从侧面了解,随着采购量增大,这些企业的推广人员内部调配的资源充沛,未有下岗的风险。实际上,自带量采购实施以来,中选制药企业并未有太多损失,反倒增加了做大做强的机会,通过技术革新、产量增大摊销成本降低等,通过一年的实际摸索,降低与同类品种的生产成本,在下一个集采周期获得更大优势,这是行业的共识。

相比之下,医药链条上另一个环节,受冲击明显。带量采购可以说是近几年医改的重要的突破口,毫无疑问的是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从中选药品的价格看,砍掉了推广中的灰色结构,从而解决了药价的虚高,对于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都会起到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推动行业战略重组,加强良性竞争是显而易见的效果。但是对于医药产业的中间环节,的确是力度空前。制药企业可以将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在药价中砍掉了精准计算后的推广费用。

在此之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药品代理商团队,正如上文所述这些医药人有面临解散、或者转型的危机。

目前看,带量采购涉及的品种不多,但是带量采购这种模式经过11个城市试点后,迅速扩为全国,目的就是让全国各职能机构、公立医院、制药企业尽快熟悉这个模式,包括保障用量、货款结算、保障供应等细节。 一旦更多单位、企业熟悉、习惯、掌握了带量采购细则后,囊括更多品种的采购会接踵而至。到那时,对于中间环节的医药人来说最要命,可能这个时间不会太久了。

来源:健康医疗服务大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