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骨质疏松已成为困扰中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为进一步加强骨质疏松症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到骨质疏松的普遍性和危害性,让广大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骨质疏松对中老年人的危害。10月17日上午,在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建林的带领下,我院“扬帆健康”公益巡诊队联合第三党支部走进城阳街道吕家庄社区开展大型健康义诊活动。
义诊现场,来自骨科、内分泌科、健康管理中心、疼痛科的医务人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免费为居民测量血压、血糖,做心电图、腹部彩超等检查,并提供健康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处方。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病因、症状、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专家们为居民进行了一一讲解和宣传,受到居民一致好评。
此次活动充分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对于进一步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下一步我院“扬帆健康”公益巡诊队将走村入户、深入街道、社区、机关、学校,将全民健康覆盖到每一个角落,普及防病治病知识,为更多的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链接:
1
骨质疏松危害惊人 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实际上,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庞大老年人群健康的“隐形杀手”。除了60岁-70岁以上的老年人、绝经后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之外,某些慢性病也日益成为骨质疏松高发的“重灾区”。有研究显示,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常常伴有骨质疏松。
但是,骨质疏松带来的严重危害问题仍被低估。据了解,从35岁起,人体的骨量就开始慢慢流失,但人们并不容易觉察,只有当流失严重到一定程度后,病人摔倒、弯腰捡东西,导致腕部、髋部和脊椎骨折发生时去看医生才得以诊断。有数据显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50%的人在出现一次骨质疏松骨折后还会再遭受第二次骨折。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后1年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比例高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1
高危人群定期测量骨密度
1
目前骨质疏松最常用的诊断指标就是骨密度(BMD)测量。所谓骨密度就是单位面积或体积的骨量,也就是骨质的稀疏程度。骨密度的测量常用的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一般来说,-1﹤T值﹤1表示骨密度值正常;-2.5﹤T值﹤-1表示骨量少、骨质流失;T值﹤-2.5表示骨质疏松症;T值﹤-2.5并有脆性骨折病史表示重症骨质疏松。
1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1
早从婴幼儿开始就要摄入足量的钙,在青少年期要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钙含量高的食品;多参加体育锻炼、每天多接受日光浴;妇女在孕期和哺乳期注意钙剂补充足量。
人到中年尤其是妇女绝经后,骨量丢失加剧,每年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尽早采取防治对策,对绝经后妇女可进行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进行预防补钙、补充维生素D等。
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丢失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加强老年患者肢体肌肉功能锻炼,增加肢体活动协调性,老年朋友要采取防摔、防碰、防颠等措施。
供稿:疾控科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