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
郁
无数次,我们嘴巴上说“要阳光一点”,但身体却很诚实,忍不住就又沮丧得一塌糊涂。
古人说“天人合一”,我们在深秋容易情绪低落与气候是有关系的。
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肝属木,金克木,深秋时,金气最旺,加强了对木的压制。这时候,肝郁的人就容易有悲秋的情绪,肝火旺的人容易高血压,发脾气,肝血或肝阴不足的人容易眼睛干涩,迎风流泪和失眠。
可见,肝脏出了毛病,往往会影响情绪,光靠自己的意志力是很难走出这个围城的,养肝涵木,调整身心才是解开这个困局的钥匙。
肝在五味中对应的是酸,适当进食酸味的东西有助于养肝,也有助于收敛肺气,比如说我们可以用酸梅汤。
酸梅汤据说原来是清代经宫廷御用的饮料,叫“士贡梅煎”。后来被悄悄流入民间,从此开启了它人见人爱的传奇。
《红楼梦》里贾宝玉挨打后,觉得最能安慰他的就是酸梅汤了,嚷着要吃酸梅汤!《大宅门》中白玉芬少奶奶在大热天里回到白家,端起酸梅汤来,喝完一碗又一碗!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里自爆抗战胜利还乡时,要带上孩子去信远斋牛饮酸梅汤解馋……
酸梅汤这么受欢迎,不光是因为它味道好又解渴,还因为它能生津除烦,酸味能滋养肝血,敛降浮阳,味道和功效都双双在线。
酸梅汤的做法有很多种......
彭氏乌梅汤
彭子益先生喜欢用数枚乌梅加少许白糖熬成的乌梅汤治疗温病,他认为乌梅“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温病尤宜。”“白糖能补中而不横滞,与乌梅酸甘生阴,最宜风温虚证。”
现在我们在小孩发热的时候,也经常用彭氏的酸梅汤来给孩子补充津液,敛浮热,配合小儿推拿,退热效果更好。
老北京乌梅汤
材料:乌梅30克,山楂25克,甘草10克,陈皮5克,洛神花5朵,冰糖60克,桂花少许,水1500ml
(小儿1人建议用乌梅5克,山楂5克,甘草3克,陈皮2克,洛神花1朵,冰糖、桂花少许,水适量)
做法:将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清水洗净后置入瓦锅或玻璃锅内,加入水1500ml,浸泡2-3小时,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加入冰糖和洛神花,煮数分钟后冰糖融化,熄火,加入桂花。
这汤里乌梅是第一大主角,是用半熟的青梅熏而成,因此熬出来的汤里带有淡淡的烟熏香,它和山楂支撑起了整个汤酸味的框架,同时它增加了整个汤的稠厚度,这是山楂不能比的。但山楂有他独特的清爽感,又不会让整个汤过于厚重。
陈皮和甘草自带一股淡淡的香气,还为整个汤的回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洛神花也是酸味的,她的存在丰富了酸爽的口感,但主要还是提升了整个汤的颜值,如果不放洛神花,这个汤看起来颜色偏暗沉,加了以后就是美颜加滤镜,放在玻璃杯里,可以看见美丽的挂壁。
有经验的人告诉我洛神花要后下,不能放太早,放太早就不好看了。也许因为很多人觉得她就是个花瓶,于是有人干脆不放洛神花,有时候会放玫瑰花。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把配方里的“玫瑰茄(就是洛神花)”误以为是“金边玫瑰”。
不放洛神花的人有时候也不放桂花。
然而,桂花和洛神花不一样,她虽然也是高颜值的配角,但她的存在不光是为了提升颜值或者精致感,主要还是为了那一抹香气。
桂花长得很娇小,经过桂花树不用放大镜都很难发现小桂花朵儿,但是一定会被她的香气深深地吸引。
这种有香气的东西,通常要后下,后下才能更好地保持她的香气。
老北京版的乌梅汤才是让宝玉、白玉芬少奶奶和梁实秋先生心心念念的“白月光”,通常是夏天喝的,加点冰块,口感更好,但放在秋天,还是喝常温的吧。
功 效
酸味既能养肝又能敛肺,还可以生津止渴,乌梅和洛神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山楂跟他俩还有点不一样,它性格更奔放外向一些,无敛肺的效果,却能行气散结,有助于疏通肝郁,同时,能消食健胃、化浊降脂,正适合营养过剩的现代人。
那么甘草在这里又是凑什么热闹呢?
众所周知,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诸多功效。
它和乌梅的姻缘可以追溯到好几辈子以前,比如说《医门八法》里记载的另一种乌梅汤,就是用乌梅和甘草熬成的,就是用来治疗肝气有余,肝血不足所导致的“胃气痛者”。所以两者合用是为了养肝疏肝,以防其横逆犯胃。两者还常一起制作成干果,这时候,利用的就是乌梅能生津止咳,甘草可以清热解毒效果,他俩也有利咽的作用,我院著名的喉可安就是这样的萌梅子!
但肝气喜疏泄主升发,酸味的东西虽然能养肝,疏肝的力度是不够的。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说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味能散能行,可助肝气调达升发。酸梅汤里陈皮就是辛温之品,它既行气助肝气升发,又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以防乌梅、洛神花生津太过内生痰湿。
在践行辛散功能的路上,陈皮也不孤单,因为有桂花相伴,桂花也是辛温之品,能温肺化痰,散寒止痛,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夏天往乌梅汤里加冰块也不会闹肚子的原因之一。
桂花还有浓郁的独特香气,芳香能理气醒脾胃,疏肝解郁。因此,很多人跟女朋友吵架以后回头都要买一束鲜花去道歉,收到花的小姑娘一闻,芳香扑鼻,肝气调达,也就原谅他了!
那么,穴位里面有没有
像桂花一样蕙质兰心,善解人意的呢
有
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作用:顺气化痰,疏肝,消积聚,除胸闷。
胁肋是小儿特定穴,在成人的穴位中并没有被“扶正”,但这完全不影响它的功效和应用。《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所以胁肋是肝脏的大本营,肝失疏泄的时候,往往在这里会发生疼痛。
比如长期郁闷的妇女,不仅疼痛,还容易乳腺增生。缓解的方法往往也是自然而然的,比如说,被孩子惹生气了,胁肋部会剧烈地起伏,增加通气量以增加氧气的吸入,缓解崩溃边缘的情绪。当然,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其实是一边告诉自己:“这是亲生的”一遍用手擦两侧胁肋的区域,片刻后会发现不那么生气了,或者直接做扩胸运动,宽胸理气解郁,现代医学的观点是可以增加氧气的吸入,同样有效果。
在小孩身上也同样有效果,常常喜欢生气,脾气暴躁不能自控的孩子并不完全是因为教育不当引起的。经常“无端端”地不高兴,大多都是肝失疏泄引起的。
有的孩子还不光爱发脾气,还频繁地眨眼睛,眼角、嘴角、胳膊或肚皮不自主地抽动,注意力无法集中…..这是常见的抽动症症状,大多也与肝脏功能失衡有关,适当地搓胁肋也有一定的作用。
胁肋用得最频繁的是用来治疗痰多咳甚的情况。
我们可以在胁肋上加点按摩油,用拇指在孩子的前胸正中央往两边分推,从里往外,从上往下,重复数次,叫分推胁肋。
或站在孩子的身后,用两手掌在孩子的胁肋处打圈,从上往下打圈圈,叫按弦走搓摩。
两者都有化痰止咳的作用,适合痰多实证的咳嗽,每次做数次即可,过量容易耗气。
编辑:谭文慧 责编:宋莉萍
点亮下方在看
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