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人物】陈英:深受患者认可的陈医生,有一个多带现金在身边的习惯

来源: 富阳卫生/fyws63323515

区二院中医针灸科,医生办公室和理疗室相连,大约五十多平米,五六张理疗床位。空间虽然不大,前来就诊的患者却不少。因为这个科室有位说话和气、笑容满面的医生陈英,擅长运用针、灸、药结合治疗面瘫、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呃逆、尿潴留等常见病、多发病、各种痛证及其他疑难杂症,深受新登龙羊地区老百姓的认可


认真回答每位病人的疑问


今年73岁的赵奶奶患有焦虑症,五六年前开始到区二院进行针灸治疗,认识了中医科主任陈英。之后,赵奶奶不管什么病都找陈英看,不管什么问题也都问陈英,一周至少要跑两三趟。


有一回,赵奶奶患上口腔溃疡,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她就到区二院来配了些西药,看完病她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转到陈英所在的诊室。“陈医师,我中药已经吃了好几天了,现在其他医生又给我配了西药,能不能一道吃?吃东西方面要不要忌口?”赵奶奶向陈英发出一连串的问题。


正在帮人诊疗的陈英,耐心地回答了赵奶奶的问题。说完“明白了”三个字的赵奶奶出门回家了,结果不到2分钟她又折回来,问了同样的问题。陈英还是一字不落地回答,以为这次肯定解答清楚,老人也应该明白了。可是,老人又返回了四五次,问的问题基本都是一样的。


坐在一旁的病人见陈英依旧耐心解释,忍不住说:“陈医师,你耐心真好,我听听都烦了。”陈英笑了笑说,每个人都会老,不知道我们老了的时候会不会这样,到那时也总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的。在场的人听了,都点点头表示认同。


除了病人,科室里的医生也对陈英佩服不已。年轻医生高艳说:“陈主任对待病人特别认真、有耐心,她跟每位病人都交代得非常清楚,从头到尾该注意什么、哪个指标高低有什么影响、需不需要复查,都会主动解释清楚。如果哪位老人不明白,她就会像对待赵奶奶这样反复解释。” 

患者写给陈英的感谢信


借钱给病人从不打借条


认识陈英的人都知道,她经常为病人垫钱,少则七八十,多则四五百,而且从不让病人打欠条、立字据。别人都说她心大,她却说:“谁都有不方便的时候,我借给他们周转一下,下次有了再来还我,对我来说没什么损失。”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即使现在手机支付如此方便,陈英还是保持身边多带现金的习惯。


陈英的这个习惯30年前就有了。那时,她刚参加工作,区二院还在新城街18号。由于她的诊室跟急诊室靠得很近,急诊室里发生的事情她基本都能马上知晓。她见到一名男子坐在急诊室门口哭,又伤心又无助的样子。“你怎么了?”好奇的陈英上前去问了一声。男子擦了擦眼泪,回答说:“我女儿躺在急诊室,但我还差50块钱,我怎么这么没用,都没钱给她治病。”


男子的自责让陈英看了也很难过,转身回到办公室,从皮包里拿出50元。“别哭了,这50块钱先拿去治病。”陈英把钱递到男子面前,男子先是愣了一下,后立即摇头,“怎么能问医生借钱呢”。陈英把钱塞到他手里,告诉他人命最要紧。


而当时陈英每月的工资也就一两百元,50元并不是小数,她却愿意借给仅有一面之缘的人。会不会担心不归还?陈英说,既然选择借给陌生人,就说明有能力承受这样的损失,还不还都没关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我当初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初衷。”


几个月后,有名男子拎着一个袋子走进陈英的诊室,“医生,我是来还你钱的,当时要不是你借我50块钱,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今天特意来谢谢你的”。男子手上拎的是自家种植的青菜,尽管不值多少钱,但这份心意是无价的。“这件事我记了几十年了,至今想来都很感动。”陈英多带现金的习惯就这么养成了。


年过半百依旧干劲十足


作为区二院中医科主任及门诊医技支部书记,52岁的陈英依旧过着忙碌紧凑的生活。她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比正常上班时间提早半小时到医院,即便如此诊室门外已有病人在等候了。做好准备工作后,陈英立马开始把脉问诊、针灸艾灸,一个上午往往要看40多位病人,中饭时常要延迟半小时到一小时才能吃上。午饭过后,稍作休息,下午的门诊又开始了。除了门诊,陈英还要去病房会诊,帮病人做针灸治疗,多的时候有10多个。每每看到陈英穿梭于病房与门诊之间,同事、患者都说她脚上装了“发条”,走路带风。


尽管一赶再赶,等陈英再次回到门诊,已经下午四点左右。这时如果没有病人,她就抓紧时间做党建工作。2013年4月医院门诊医技党支部成立,陈英任支部书记,同年5月采用信息化管理,所有党建工作要在电脑上操作。陈英说:“以前电脑接触得少,不太会操作,我就一遍一遍地去问,后来慢慢就熟悉了。”在陈英的带领下,门诊医技党支部获得富阳区卫生健康系统2018年度“最强支部”。

陈英(右五)获得2018年度富阳区“十佳医生”荣誉

来源:富阳日报

审核:章晔辉

编辑: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