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云南省慢性病患者高达1100万,占全省人口的22.9%,每年新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9万人。从以上数据来看,因慢性病而导致的死亡也已成为拉低云南省人均期望寿命的首要因素,慢性病的危害已经成为影响云南人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亟需寻找防治慢性病的有效新途径。
云南省第五届络病学术会议在昆明召开
为满足患者对慢性病的治疗需求,提高临床医生慢病诊疗水平,10月20日,云南省第五届络病学术会议在昆明召开。云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金艳蓉教授、解放军920医院石燕昆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榆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爱群教授、贵黔国际总医院何国祥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朴春丽教授在会上作精彩报告,10余名省内外专家围绕络病理论及其指导研发的通络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同400名参会医生学者展开交流。云南省各地市、自治州40个视频分会场的400余名基层临床医生,及全国1200余人通过网络观看会议直播,学习络病理论指导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糖尿病等临床重大疾病防治的最新策略。
400名临床医生学者参加云南省第五届络病学术会议
在中医学的角度看来,这些病程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疾病都可以归为络病。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多种难治性疾病防治具有独特指导价值的应用理论。近40年来,络病理论及在该理论指导下研发出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津力达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等系列创新药物,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防治中展现出确切疗效,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列入中华医学会等权威指南、共识、教材,并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成就了慢病时代的“中国方案”,更成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法宝。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在中医防病治病的理论体系中,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的含义。云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金艳蓉教授分别从这三个角度介绍了曾因治疗冠心病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通心络胶囊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成果。
云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金艳蓉教授作题为《通心络:从基础到临床》的学术报告
金艳蓉教授表示,对于有致动脉硬化致病因素,以及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群,可以使用通心络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对于已明确诊断的患者,通心络可以稳定易损斑块,降低心肌梗死发生风险,防治PCI术后无复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病后防复”阶段,研究证实,通心络可减少支架术后再狭窄风险,减少心室重构、心电重构。金艳蓉教授强调,在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研发的药物,恰当地选择治疗人群,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好的获益。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