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 | 从“消食健胃”认识它,但是对于它还能活血散瘀、祛油的功效很多人却不知道,爱吃肉的你不可错过它!
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GDHTCM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 教授
山楂是最为贴近生活的本草之一,电影《霸王别姬》中,小戏子“小癞子”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名角,因为成了“角儿”就有吃不完的冰糖葫芦——“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芦数第一,我要是成了角儿,天天得拿冰糖葫芦当饭吃!”最后,“小癞子”吃光了身上所有的冰糖葫芦,离开了人世,令人唏嘘不已。
但一串串鲜红诱人的冰糖葫芦,同样也是我们童年中生动美好的回忆,而它的主要原料便是山楂。
山楂味酸、甘、微辛,微温,《本草虚构元》说它“健脾胃,消饮食,(善去腥膻油腻之积)行结气,并积聚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山楂消食化积的功用是老百姓所熟知的,而且都知道山楂是“酸甜开胃”。在肚子胀吃不下饭的时候,吃上一点酸菜之类的食物就会食欲大开,在炎热的夏季尤其如此。为什么酸食会开胃呢?《黄帝内经》中说“酸入肝”,这个意思当然不是说所有酸性的食物都会“走到”肝里去,而是说酸味对中医“肝”的影响比较大。中医认为“肝主升发”,肝在白天会把气血“发送”到外周以供人体使用,在夏季气温等条件的影响下,气血会“输送”得更多,相对地内部的气血就少一些,因此夏季特别炎热的时候人的胃口会比较差,或者是在干体力活干得特别累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而酸味有收敛生津的作用,能够引导人体的气“回收”,同时也限制一下肝的“发送”功能,使得内部得到更多的气血供应,因此酸食便可开胃,同时也有助于将气血集中于脾胃而消化食积。山楂和其他果子一样都成熟于秋季,果子本来就有“收降”的意蕴,而山楂果的味道特别酸,因此尤其善于处理肉食造成的食积。再加上它的外形圆润,色泽诱人,便成为了常用的消食本草。
中医还由此衍生出了一组消食健胃“三剑客”——焦三仙,即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其中山楂擅长化肉食,麦芽擅长化米食,而神曲则化面食类积滞。这组“三剑客”尤其常用于小儿,这是因为小儿气血未充,本身脾胃便较为娇嫩,家长又多怕孩子饿到,宁可撑饱不可少吃,导致小儿食积,而焦三仙效力相对温和,消积的同时能健脾开胃。
山楂另有一用途则鲜为人知,那就是用于活血散瘀。学贯中西的清代名医张锡纯用山楂可谓得心应手,他在著作中提到,对于女性月经到期而又不来的情况,他有一个非常可口的小方子:山楂30g、红白蔗糖适量以及一点上好毛尖茶,山楂煮水后冲茶,加糖服用。据说这个通经化瘀的方子张锡纯屡试屡效,如果是有好几个月月经不通的,多服几次也能通下。张锡纯认为山楂可以“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因此喜欢将它用于女性的月经及产后病的治疗中,且它的药性平和,可以“开郁气而不伤正气”。
其实山楂活血化瘀同它消食导滞的功效同出一源,都是助正气化开体内的某些“障碍”,达到清通肠道或是血脉的作用。同理,山楂既然可以通化胃肠道的积滞,那么也同样可以通化皮肤的积聚,因此对于经常食积而导致皮肤疾患的人,例如皮肤油腻长痘而舌苔又厚的,皮肤科医生有时也会在药方里加上一味山楂,以帮助病人“祛油”。
用山楂来泡茶比较方便,可以加上乌梅、菊花,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蜂蜜或白砂糖。古籍《本草衍义补遗》记载:“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这便告诉人们山楂并非补品,毕竟它只是把气血“收回来”而不能补气血,因此脾虚的人如长期靠着山楂开胃也是不妥的,必须要从补脾入手才行;同时吃太多山楂影响脾胃外输气血的功能,没有食积的人反而可能越吃越瘦,因为那些食积的人群毕竟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体壮人士。如果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说明以正气亏虚为主,就更不能随意服用山楂。
材料:炒山楂20g,生姜3g,龙眼肉15g,红糖15g。
做法:生姜洗净,切片,红糖加水熬溶,过滤除去沉淀物,收取糖水。将炒山楂、龙眼肉放于砂锅中,旺火烧开后加入生姜片和红糖水,再烧开即可。每日1剂,分1-2次趁热饮。本品具有消食化滞、健脾养心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所致的腹胀、腹痛、舌苔厚腻的人群。
点击“阅读原文”
浏览补土论坛,还可获取更多资讯哦~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编辑:王军飞 责编:宋莉萍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