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德胜门中医院"↑免费订阅
自古至今我国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但是,在现如今的温度下,您是否还在“抗冻”呢?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
因此,只要气温不低于 20 度(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
但是,如果气温降到 15℃ 以下并持续两周以上,我们还在“秋冻”,那就不合适了。
毕竟,秋冻并不意味着要真的要挨冻。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初秋不忙添衣”;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抵抗力降低。
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特别是对于北方居民来说,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但是对于南方居民来说,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完全可以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1、头部
头为诸阳之汇,易受风邪侵袭,因此,固护头部阳气尤为重要。
从西医角度看,气温较低时,头部暴露于外,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头痛,甚至还可能会伴有心烦、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2、腹部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等。
3、足部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4、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5、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受冻易留病根
手脚冷:手脚冰凉、皮肤苍白、皲裂、皱纹增多。
脖颈冷:颈部血管受凉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腰腹冷:诱发腹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膝盖冷:能出现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肺冷:哮喘、咳嗽、感冒、咽炎等高发。
等到冻出病再保暖肯定是行不通的,保暖也并非简单地增加衣物。学会一些暖身小诀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抵御严寒。
1、常备热水袋
如果需要长时间待在室内,建议常备热水袋,既可以温暖膝盖,也方便随时暖手。
在晚上临睡前,可以将热水袋放置在颈后枕一会,有助于舒缓神经,缓解骨骼僵硬。还可以把热水袋在脚底放置一会,可以帮助脚部保暖。
但要注意避免低温烫伤。
2、每晚泡脚
手脚畏寒的人,建议每次洗漱时用40℃左右的热水,以及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0~30分钟。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的作用。
3、适量运动
运动是对抗寒冷的有效方式,冬季适合的运动有慢跑、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等,一定要让身体各部分都“动”起来,从而产生热量。
常吃一些能补气、活血、温阳的食物,可以让这个秋天过的更“暖”。
1、蜂蜜红枣茶
【原料】去核大红枣30克、蜂蜜20克、姜丝10克、陈皮10克。
【做法】将红枣、姜丝加水煎煮,烧开前放入陈皮,放至温凉时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
【作用】暖胃生津、驱寒活血,适合气虚血弱的人。
2、健脾益气粥
【原料】蜜炙黄芪15克、大米100克、红糖3克、陈皮3克。
【做法】黄芪加水,烧开后用小火煎煮10分钟,再加水烧开,也煎煮10分钟,然后捞出黄芪;大米提前泡好,用黄芪水煮粥,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快熟时放入陈皮。
【作用】健脾养胃、补气升阳,适合气虚、阳虚的人。
注:图文均来源于网络,无法联系到版权持有者。如有侵权,请与后台联系,做删除处理。
|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医保定点 |
官方微信:dsmzyy120
手机官网:http://5g.dsmzyy.com/
健康热线:010-57175152
QQ医生:1229999120
分享知识 传递健康
预约挂号 → 回复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工作人员将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