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争议不断,六大误区谨慎提防|潞党参

来源: 正来制药/ZHENGLAI-01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抗生素可治疗流感。大众对抗生素误用、滥用等因素,不利于细菌耐药的控制。下面使用抗生素的常见误区进行纠正。

误区1: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抗菌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也称为抗生素,如各种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由于很多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因此有人将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称为消炎药。

而实际上,消炎药和抗菌药是两类药。抗菌药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细菌、真菌等起效。

另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引起风湿性关节炎等,都不宜用抗菌药治疗。

误区2:越“高级”越好?

不少患者觉得抗生素越“高级”越好,其实是一种误区。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

选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选择,对症下药。

如老牌药红霉素,价格便宜,对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有较好疗效,而相对较新、价格较高的三代头孢菌素对这类病无效。

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

误区3:吃抗生素预防感染?

很多人腹泻、手上出现小伤口时,会自行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实际上,抗生素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如做结肠和直肠手术前可使用等。

若在没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动不动就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大感染风险。

此外,出现轻微感染如皮肤表面的小疖肿等,只要身体健康,抵抗力正常,均能自行痊愈,也无需使用抗生素。

误区4:一种不行马上换?

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可能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会起效。因此,如果疗效不明显,应先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

此外,抗生素效果还受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影响,患者只要遵医嘱加以调整,一般都能提高疗效。

反之,患者自行要求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

误区5:种类越多越有效?

有人认为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可防止细菌漏网。其实,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造成细菌耐药。

有研究证明,同时使用药物种类越多,出现不良反应几率就越大。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加使用抗生素种类。

误区6:一有效就停药?

一般用抗生素,医生会开相应疗程的用量。很多人发现,有时服用两三天,症状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时可能认为感染已经好了,可减量或停用抗生素。

然而治疗不同感染、细菌类型,所用抗生素种类和疗程都可能不一样。

如一般情况,治疗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疗程通常为10~14天;治疗军团菌感染,疗程常为10~21天。

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此时不能随意停药。因为这会使细菌消灭不完全,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因残余细菌而复发,同时如此反复,相当于增加了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时间,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因此,患者遵医嘱服抗生素时,一定要吃够疗程。


总之,抗生素不可过量,多次,或者盲目使用。一定要遵医嘱。因为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还是很大的。

要想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最根本的就是增加我们人体的免疫力,当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时就不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