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人们对营养健康类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近日,国家卫健委针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医食品临床应用规范》公开征求意见,不仅为特医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标准、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特医食品市场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近几年随着两票制、医保控费、价格联动等的影响,医药行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如何跳出固定的局面?怎样找到一个能持续发展、受政策鼓励、符合国家导向又不脱离医院资源的项目?
1.特医食品:病人的“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以下简称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继药品、医疗器械之后,医疗产业的第三大领域,被称为病人的“饭”。
面对临床的迫切需求和特医食品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创新型企业已早早进入这一领域的临床细分市场。截至10月,特医食品注册目录共18款产品获得相关批文。
政策开启特医蓝海市场帷幕
政策日趋明朗。除了近期挂网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医食品临床应用规范》外,2016年7月1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等产品注册相关条件设置了较高的要求;2016年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正式发布;2017年4月,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正式成立,严格监管生产企业资质条件、审评审批程序、临床试验,确保特医食品行业规范化。
“在国内,目前有很高比例的特医食品市场份额被跨国公司垄断,而国内企业进入特医食品市场领域较晚,产品批文多为‘食’字号。2016年特医食品相关政策出台后,国内外企业其实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预计未来5~10年,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
什么样的产品最有市场潜力?
总体来看,国内企业目前整体对特医研究不够,对注册管理办法研究不够,尽管有多家企业尝试着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注册申请,但大部分是针对1岁以下的婴儿产品,全营养配方很少,特定全营养几乎没有。凯思企业集团专注成人医用食品、功能食品研发与营销现推出重磅医用食品:
特医产品虽说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的医药环境很难短时间内打开市场。
1、特医食品审批过程漫长
2、特医食品生产要求比药品还严格
3、特医食品目前还没有规范的进医院通道
所以此类产品是医药代表最适合的做院外销售。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四:
1、医生需求大。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医保控费、药占比、药品零加成、医药分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的逐步实施和逐渐严格,医院已经没有动力再阻止处方外流,反而会要求医生控制开药。而医生在医院控制药占比和医保控费的压力下,原先收入占比较大的辅助药、神药的用量将大幅减少,这将导致医生的收入下降。医生为了填补原有的收入,必然会调整自己的收入结构,院外销售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因而,从医院方面来看,医院不会在强势阻止院外销售,而医生则对院外销售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2、医药代表与医生的关系好。院外销售最重要的就是业务员与医生的关系,而医药代表做临床工作,与医生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因而非常适合转型院外销售。
3、院外销售流程简单、收入高,特别适合医药代表创业。院外销售与院内销售相比流程简单,不需要进行招投标,不需要产品进院,不需要开发药房,不需要做科主任的工作,不需要统方,只要做通医院门口药店的工作和院内医生的工作,省去了艰难的政府事务工作、医院开发工作和临床统方工作,因而也省下了大笔的政府事务费用、医院开发费用和临床统方费用,所以,做院外销售,医药代表的收入会大幅提高。
4、院外销售逐渐合法化。近年来国家将处方外流列为重点,一系列利好政策频出,2016年7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2017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进一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统筹推进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鼓励到零售药店购药等改革,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加快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推进医药分开。医疗机构应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门诊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在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购药,医疗机构不得限制门诊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处方药外流政策将成为院外销售合法化的推手,因而,院外销售的风险将会越来越小。
产品招商热线:400-8726-998
微信号:zgdtyd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