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不出县,提升县域肿瘤诊疗水平新策略

来源: 县域卫生/zgxyws88


笔者最近参加了在厦门召开的第二十二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机缘巧合之下听了一场县域卫星会。在这场县域卫星会上,我第一次清晰地认知到在基层的某些城市,对这里的居民而言,像肿瘤这样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常常是一言难尽的心头之痛。

 

01

在家门口就能看重大疾病

这是基层老百姓的心愿


十年前,黄骅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刘伟教授还在感慨基层百姓看肿瘤实在太难。“根本的问题是能看病的医生很少,即使病人被上级医院转回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也看不了、看不好。” 因为基层医院无法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较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当地人只能在得了肿瘤的时候去大城市看。正因于此,刘伟教授所在的黄骅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觉得即使发展再难,也要努力去发展。


刘伟教授说:“因为在家门口就能看重大疾病,这是老百姓的心愿。” 如今的黄骅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有固定床位50余张,年收治患者人次也有1700人次,医护人员达到了32名。取得这样的成绩,黄骅市人民医院整整用了12年的时间。


而黄骅市的故事仅仅是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2017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94.6% 以上。因此,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未来发展,乃至分级诊疗制度的持续深入推进都至关重要。


大病不出县除了是老百姓的心愿,也是国家卫健委要落实2030年中国大健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如何切实提高基层诊疗水平,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接受优质医疗服务,笔者也在这次卫星会上听到了来自不同癌症领域专家的分享。


02

赋能基层:诊疗一体化中心

解决基层百姓治大病难题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强调,为了实现大病不出县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保证县域医生的同质量化,保证所有医疗科室都能够规范化,保证所有的基层医生接受的教育体系和大医院是一样的。


有的人可能觉得要提升县、乡、村医院医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诊疗水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像很难,但现在这个问题有了解决方案。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我们医学发展非常快,在肿瘤学里面除了基本的一些规范化治疗,很多新的技术也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比如说多平台远程会诊,AI技术等等。借助这些技术和工具可以帮助县域医院提供和大医院同样水平的服务,从而实现诊疗一体化。


而在诊疗一体化方面,阿斯利康亦在本次县域卫星会上为笔者带来些许惊喜。阿斯利康携手跨领域合作伙伴正式启动基层肿瘤创新中心项目,借助AI、5G、大数据等最新科技,在县域支持打造包括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癌种的诊疗一体化中心和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覆盖筛查、检测、诊断、治疗、随访、康复等全方位解决方案。


说的简单些,通过基层肿瘤创新中心可以把上级医院的先进诊疗技术传递到基层医院。比如说以前基层医院的医生要学习最先进的技术,需要专门跑去上级医院进修。那现在上级医院的专家可以通过基层肿瘤创新中心的诊疗一体化平台帮助基层单一科室无法诊治的疑难病例制定以及下达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指导相关科室为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借助物联网及远程通讯技术,实施疑难病例的远程会诊以及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间的学科帮扶及医疗质控,让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的患者人群获得与二级、三级医院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胡夕春表示,肿瘤学的诊断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基层医师的诊断水平不够,仅仅通过影像资料的反馈来治疗患者,就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他曾有过一个病例,通过诊断后发现患者肝左叶是胃癌转移,肝右叶是乳腺癌转移。对于这样的患者必须要兼顾到两个肿瘤的治疗,也相应对医生的诊疗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胡夕春教授希望通过基层肿瘤创新中心,通过MDT远程会诊,好好培养基层医生的诊断水平,从而让所有的癌症患者能够得到规范化、同质化的治疗,真正使乳腺癌患者实现大病不出县。


03

围绕患者为中心

全病程管理


除了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需要提高,在肿瘤疾病日渐成为慢性病的当下,全病程管理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在本次卫星会中最让笔者觉得新颖的观点。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仓顺东教授在会上分享到:“从病患角度看,创新药物虽然是癌症诊治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要真正实现提高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还需要在诊前、诊中、诊后各个阶段,提供包括疾病教育、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康复在内的全病程整体解决方案。”


仓顺东教授认为全病程管理中,对于高危人群的早诊早治成为癌症防控的一大关键因素。“健康中国行动”亦明确强调了高危人群的早诊早治的重要性,但在我国县域市场筛查率仍普遍较低。他说:“如果肺癌高危人群实现早诊、早治,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可能得到近30%到40%的提升,患者的10年生存率甚至可以达到93%。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肿瘤康复做到位,还将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8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在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阿斯利康等跨界企业的共同支持下,建设了他们自己的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Integrated Lung Cancer Center,简称iLCC),其中包括肿瘤精准诊疗中心、临床药物研究中心、肿瘤早诊早治中心、标准库和样本库,以及结合随访和康复的肿瘤日间中心,实现了从早诊早治到精准诊疗,再到术后康复的多学科团队参与下的肺癌全病程管理。仓顺东教授明显感到,患者的生存期和就医感受大大提升。


与他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冰教授。


作为泌尿外科医生,张冰教授发现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长,前列腺癌的患者逐年增多。他说:“医生应该珍惜每一个病人,应该给患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流程和全病程管理。”


由中国前列腺癌联盟(CPCC)牵头,阿斯利康中国支持,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PiDT中心(Prostate Cancer Integrat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enter,简称PiDT)正式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落地。通过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张冰教授实现了从筛查、穿刺、手术治疗到患者随访的一条龙的服务。“肿瘤的治疗需要我们全程化的管理,包括科学、规范,专业化和一体化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为不同治疗提供舞台。不管穿刺、根治手术、内分泌治疗或者是放疗和化疗,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翩翩起舞。” 2018年,张冰教授所在的医院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超过150例,发现前列腺癌50余例,完成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20余例。2019年1月到8月期间,前列腺癌穿刺已经超过200例,发现前列腺癌69例,腹腔镜下的前列腺癌根治完成27例。


肿瘤防治在城乡之间曾有一道鸿沟。对于90%的县域人口来说,享受到同样的诊疗水平是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也正是因为这种需求推动着肿瘤学科从常规的规范化诊疗向一体化平台建设发力,用创新去弥补能力差距,突破技术瓶颈,成为圆梦健康中国2030的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