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7月23日通报: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主要影响动物,牲畜感染该疾病可致死亡和流产。也能通过接触动物或蚊虫叮咬传染给人。
裂谷热病毒为沙蝇病毒属(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肯尼亚确定。1997-1998年间,在肯尼亚、索马里和坦桑尼亚发生过一次较大的疫情。最严重的暴发是1997-1998年的肯尼亚,约有89000人感染,其中死亡473人。2000年9月,在沙特和也门亦有裂谷热病例得到证实,标志着在非洲大陆以外的地区首次报道发生此种疾病。
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个国家发现裂谷热,而且裂谷热疫情从干燥的非洲、少雨气候的埃扩展至湿热的雨林地区,如乌干达、中非共和国,还有干旱草原如东南部非洲。但是与旱季比起来,裂谷热更容易在凉爽的季节暴发。
裂谷热的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绝大多数人间感染是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器官所致。人主要通过在宰杀、接生、兽医程序操作或处理畜体或胚胎期间处理动物组织而感染。病毒通过皮肤黏膜伤口进入人体,或者通过宰杀受感染动物期间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而感染。
流行地区的牧民、农民、屠宰工人和兽医感染风险较高。
2、吸入传播
实验室工作人员可通过吸入气溶胶而发生感染。
3、消化道传播
有证据显示,人摄入未经高温消毒的含有病毒的动物奶、肉也可被感染。
4、蚊媒传播
受感染蚊叮咬会导致人间感染,主要是伊蚊。嗜血(食血)苍蝇也有传播裂谷热病毒的可能。
5、人际间传播
迄今尚无文件证明有裂谷热在人间传播的病例。没有证据显示在城市地区暴发裂谷热。
感染后大多无症状,发病者症状多轻微,如流感样症状,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头痛等。部分出现强制颈项、畏光、食欲减退和呕吐。
少数人可发展成严重感染:眼部(眼睛)疾病、脑膜炎或出血热。出血热在发病2至4天后出现,表现为严重肝损伤、出血倾向,如皮肤紫癜或瘀斑、鼻或牙龈出血、静脉穿刺部位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呕血、便血。病死率高,约为50%,多在出血症状3至6天后死亡。有出血、黄疸症状的患者,10天后血液中仍可检出病毒。
轻症病例无需特殊治疗,重症病例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