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养生预防,缺一不可

来源: 栾川县中医院/lczhongyiyuan

立冬犹十日


LI DONG

衣亦未装棉



立冬时节


立冬,十月节。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由来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 冬



节气物候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立 冬


民间风俗

start of winter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

食俗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start of winter

应预防的三种疾病

  立冬前后,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渐弱,抵抗力下降,病邪容易乘虚而入,应注意预防这三种疾病:


01

中风

  冬季的到来,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中风的高发季。因为老年人多有高血压,气温降低后,血压便随之增高,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需要及早预防,切勿掉以轻心。

  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留意天气的变化,及时添衣保暖勿受凉。另外,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已有此病者要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02

心梗

  心肌梗塞也是老年人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缩,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塞导致死亡。老年人日常除了要重视防寒保暖外,还要控制好室内温度,18℃左右为宜。如果要出门,外出时间也不宜过久,避免风寒交袭。平时可遵医嘱服用降脂、溶栓、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以免突发意外。

03

流感

  老年人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据报道,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6%。因此在寒冬季节,老年人要注意加强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流感发生。

立冬养生养什么?

01

养藏

  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第一个原则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也就是说,人只有顺应四季的变化在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才有利于生命健康,做到真正的养生。
  其中睡觉与起床莫不如此。立冬时节,正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之时,此时起居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02

养阳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机。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而阳气根源于肾,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因此立冬后宜多食养肾食物,以提高人体御寒能力。

  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冬季虽然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


03

养肾

  中医认为,冬时阴藏,肾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的阴阳变化相通,因此冬季有利于温补肾精。肾阳虚,就是现代人比较常见的肾虚症。其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性欲下降等,随之而来的还有精神不振、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小便清长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平时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来强身健体。

这里有几种补肾的健身方法,大家也可以试一试:

方法一:擦腰生热

两手掌紧贴腰部,用力上下擦动,动作匀速有力,以腰部有温热感为度。

方法二:揉腰眼

两手握拳,食指紧按腰眼,旋转按揉50次左右。

方法三:捏拿腰部肌肉

双手拇指和食指同时从上向下捏拿,提放两侧腰部肌肉,自上而下捏拿四次。


立冬养生方法

方法一

穴位按摩

1 二个穴位养肾固肾:在立冬前、中、后三天,将手搓热,并敷于命门穴及关元穴处。温煦命门及关元,即可温补一身之元阳及元阴,增加生命的动力。


2 三个穴位,养肝护肾调节脏腑:在立冬前、中、后三天,每日将脚入温水中浸泡6-12分钟;而后点按太溪穴、三阴交穴及关元穴各36次,可疏通肾、肝、脾脏经络。
3 三促进新陈代谢,按腰眼:经常适度伸展腰部,可使内脏得到按摩,促进新陈代谢。可在看电视时坐直,不倚靠,双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上下搓120次,将腰眼撮热。

方法二

艾灸:顾护阳气、扶正固本

艾灸时间:11月7日-8日
艾灸督脉:大椎、肾俞、京门
艾灸任脉:涌泉、神阙、关元
养生咨询: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037966696367

  可单独施灸神阙穴,此穴位可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所有的慢性病患者都可艾灸此穴。
  也可单独施灸关元穴,该穴为生殖、泌尿系统疾患的卓效之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功效。
1、神阙:即肚脐。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穴位,也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2、关元:位于脐下三寸处。适用于所有元气亏损者。

方法三

饮食调理

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俗语称“冬季进补,来年打虎”,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过进补来抵御严寒侵袭,所以冬季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
虫草蒸老鸭

配料: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

做法:将老雄鸭洗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蒸碗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再将蒸碗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也可用气锅蒸)。

功效:本方以虫草为主,助肾阳,益精血;以老鸭为辅,滋阴补虚。方中一偏于补阳,一偏于补阴,两者合用,共成补虚益精,滋阴助阳之权威药膳。(注:外感未清者不宜食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

配料:羊肉500克、当归50克、生姜100克,也可以酌加:生黄芪、党参、陈皮、山药、白术等各25克。

做法:先用冷水煮羊肉,放入料酒、姜、葱,将羊肉煮去血水洗净备用;然后将所有材料置入砂锅慢炖三至四小时;最后调入适量盐,即可。

功效:羊肉甘温,冬季温补最宜。当归甘温、微辛微苦,甘温宜于温补,微辛稍具流通性,微苦可以适当潜藏相火。同时加生姜辛微温,使羊肉当归补而不滞。而黄芪补气益肺、党参补气生津、陈皮健脾理气、山药健脾补脾阴、白术健脾补脾气,都可酌情添加少许。

桂圆炖蛋

配料:桂圆7颗、鸡蛋1个、水适量。

做法:鸡蛋打散,加入温水,比例为1:2;鸡蛋水反复过筛,直到没有泡沫,加入桂圆,大火上蒸8-10分钟即可,不需要加糖。

功效:可以滋阴养血,宁心安神,对血虚头痛,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也有帮助。可当早餐食用。(注:桂圆性热,不宜长期服用。)
滋补原则

  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从立冬开始。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方法四

中药调理

立冬后,人们的活动就随着寒冷临近而越来越少。但与此相反的是,一些“喜冷”病菌却一天天“活跃”起来,试图趁着寒冷入侵人体。此时预防疾病可通过中药材调理,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那么选择补益养生中药有什么讲究呢,针对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四种体虚的证型,选用补益药中的“四大名补”——人参、阿胶、鹿茸、冬虫夏草将大有裨益,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参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和黄酮类物质,分别有抗衰老、抗疲劳、对抗有害物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调节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

阿胶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诸经,以滋阴养血着称。历代医家视阿胶为妇科良药。民间称阿胶、人参、鹿茸为冬令进补“三宝”。又因阿胶对调治各种妇科病有独特之功,尤得女士们青睐。

鹿茸

  鹿茸性温,味甘咸,入肝、肾二经,有补肾壮阳之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鹿茸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茸精含多种氨基酸、硫酸软骨素、雌酮、骨胶原、蛋白质和钙、磷、镁等矿物质,有滋补、强壮作用,可使血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增加,中等剂量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对衰心脏有强心作用。服用可使人精力充沛,但阴虚者不可服。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入肺、肾二经,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含蛋白质、脂肪(其中82.2%为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糖、粗纤维、矿物质、虫草酸(D-甘露醇)、虫草素和维生素B12等成分,有增强免疫功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胆固醇、抗缺氧、抗癌、抗病毒、抗菌和镇静等作用。

  最后再提醒大家,补益中药并非人人合适,吃出来的效果也各异,关键还是要看个人体质,食补为先,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