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注意 | 手足口病有“轻”有“重”,不可大意

来源: 白金制药/bjzyxa2018

北京市近2周疫情通报

手足口病均榜上有名



易感人群及流行病学特点

 

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为婴幼儿和儿童,特别是学龄前期儿童。但是目前也有成人感染手足口病的报道,他们多是被患手足口病的婴幼儿传染所致。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具有季节性分布特点,南方可出现春夏季主高峰和秋冬季次高峰,北方主要出现夏秋流行,尤其是夏季。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流行期间,可在幼儿园、托幼机构、家庭等地出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谁引起了手足口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肠道病毒,主要致病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CV)、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来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手足口病的表现与危害


手足口病主要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类。轻症患儿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伴随皮疹。其典型皮疹以疱疹、丘疹为主,周围可见红晕。主要集中发生在口腔、手、足及臀部。

由于淋巴组织及血液的播散作用,重症患儿可出现多脏器损伤,导致循环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且进展较快,可引起死亡,故应予以重视。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为: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

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

大多数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

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


下列指标提示重症病例危重型可能

持续高热

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表现

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呼吸异常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循环功能障碍

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血糖升高

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血乳酸升高

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传染方式及预防建议


 

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率较高,没有明显症状的人和存在明显症状的手足口病患者一样,都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密切接触(如污染的手绢、玩具等)、呼吸道飞沫及经口食入传播。湿、热环境下存放的未经消毒的个人物品是手足口传播的巨大隐患。

因为肠道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疱疹液中,因此当儿童和患病者密切接触或者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水源和食物、含有病毒的呼吸道飞沫之后,即存在感染的可能。

 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常接触的物品、玩具应定期消毒。

 确诊手足口病后,家庭护理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手足口病患儿在家护理除饮食清淡、注意休息外,还需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精神萎靡不振、恶心、呕吐及剧烈咳嗽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可能发展为重症应尽快送医就诊。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可通过体液、飞沫及接触传播,成人也可感染发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儿一旦发病建议在家隔离治疗,待首次就医2周复诊确认病情痊愈后方可解除隔离。

接种疫苗

上市疫苗为EV-A71型灭活疫苗,用于6月龄~5岁儿童相关预防,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建立预约分诊制度,接诊疑似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手卫生及环境消毒,应选用中高效含氯消毒剂,需注意75%乙醇对肠道病毒无效。

  

诊疗方式


临床上手足口病病原学的诊断检查主要通过咽拭子、肛拭子及血清学检测到病毒或者病毒抗体。其他检查如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心电图及脑电图等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进行评估。

一般轻症以对症治疗为主,控制高热,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做好口腔护理,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重症患儿则需根据病情进行抗休克及其他生命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