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70年获奖征文】沧海桑田七十载,多少岁月可回首--写在周村区人民医院建院七十周年之际

来源: 周村区人民医院/zcqrmyy

从两间茅草房的破败简陋,到今天的雄伟伫立,成为周村乃至周边地区一枝独秀;从四个员工、几间诊室,到如今的现代化布局,彻底实现医患双通道分流;从缝缝补补消毒灭菌都要自己动手,到如今全部都是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从第一台手动透视机到今天的数字胃肠机和居于世界一流的3.0T超导核磁共振;从第一台阑尾炎手术的成功就让大家欢呼雀跃,到如今微创技术、大型多学科联合手术、心脏支架、导管介入治疗,几乎没有不涉猎的新技术、新业务的日新月异。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周村区人民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风风雨雨70载,多少人,多少事,多少岁月可回首,多少往事在心头?

你还记得刘志昌吗?她是周村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的老主任。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刚刚人到中年。在她宽严相济,充满人性化的管理之下,中医科的同事们每天心里都是暖暖的。刘主任就是家长,我们就是她的牵挂。她的搭档——护士长吴玉霞,一个亭亭玉立、看上去似乎有些弱不禁风的五岁孩子的妈妈,每次见到她,都是在忙碌着。对于工作,无论多忙、多累,我从未听见她抱怨过一句;对于同事,我从未见过她疾言厉色;对于病人,她都是满面春风,柔声细语。我从未见她出过任何差错,也从不曾见她因为家事而将工作懈怠过。对于一名常年面对枯燥纷繁的医嘱、各色各样的患者的人来说,“从不”两个字实在是难得。在中医科,我度过了美好的一年,这一年,是指引我后来职业生涯的一盏灯,让我始终以温和、包容面对一切。

刘志昌主任把自己的中医书籍赠送给了宋新华主任

你还记得袁兆英吗?袁兆英主席现在早就退休了。我刚进院的时候,她是医院总护士长,我们都调皮地叫她“袁总”。袁总说话的声音有一些沙哑,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的。印象最深的,她总是把隔离衣的袖子高高挽着,随时准备去干活。听医院的前辈说,“袁总”太能干了,简直是拼命“铁娘子”,带着医院的护士们,给患者端屎端尿,翻身拍背擦澡,洗脸洗头剪指甲,这都不在话下。医院没有洗衣房,“袁总”就带领护士们自己动手洗病房里的窗帘,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见过拼的,但是没见过她这么拼的,真的是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啊。她的先生是驻军148医院的医生,两个人工作都很忙,基本都顾不上孩子,顾不上家。但是身教胜过言传,他们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没有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成长为一名社会的栋梁之才。
袁总现定居在青岛,偶尔回到周村见一次面,总会拉着手关心地问,医院咋样了?发展得如何?她说,见到你们格外亲,有机会去青岛,一定到我家里住下,可想你们呢!当她听说医院实现整体搬迁,规模不断扩张,医疗护理技术水平不断壮大,脸上的笑容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

你还记得杨斌吗?杨老师一年到头,总是留着齐耳短发。说话声音柔美,悦耳动听。最让我佩服的是,杨老师经常带领护士们学习。没有幻灯片,没有投影仪,一块大黑板,杨老师就在台上侃侃而谈,转过身,粉笔在黑板上吱嘎吱嘎,欢快地唱着歌。漂亮的粉笔字,出自一名护士之手,也很是让人赞叹了。说真的,杨老师不是最漂亮的,可是在我眼里的杨老师真美,虽然不施粉黛,素面朝天,却是越看越好看的那种。这大约就是人因为可爱,于是就漂亮的缘故吧。
不知道杨老师还记得那次护理技术操作考试吗?由于我是第一次参加考试,手打哆嗦,氧气表怎么也对不准氧气瓶口,螺丝哗啦哗啦转,就是不行,急得头上冒汗。杨老师说:“小沈,别紧张,你多棒啊,不会有问题的!”巧了,严丝合缝,成功了。


十字路口,有人指点一下;无助的时候,有人送你一程;紧要关头,有人扶你一把。这就是周村区人民医院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温暖而又亲切,总有一种大家庭的感觉。

你还记得颜景云吗?妇产科主任,后来是医院业务院长,主管临床工作,现在早就退休了,医院又把她返聘回来了,因为很多人都不舍得她。颜院长是个大嗓门儿,在一楼说话,二楼就听得真真的。笑起来嘎嘎的,那叫一个开怀。生孩子的愿意找她,不孕不育的愿意找她,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还是点名找她。大家觉得,找到颜院长,心里就踏实了。
妇产科这叫一个忙啊。病房里,走廊上,待产室,产妇满满的。助产士南立新下夜班回到宿舍,一头倒在床上,饭都不想吃。问她怎么了?她说:“累坏了,一晚上,光顺产就是9个,还没加剖腹产的,吃饭的力气也没了,先睡觉再说!”
说起来都是笑谈,听起来都是传说,可是这一切就在周村区人民医院真切发生过,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

你还记得邢全湖吗?我一直都记得。早上一上班,邢院长绝不会坐在办公室,而是穿上白大褂,一大早就去科室查房了。昨天刚来的病人病情稳定了吗?那个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了吗?那个疑难病人确诊了吗?临下班,穿着便装再去转一遍。邢院长胸前,永远挂着那副听诊器,走到哪儿都带着,就像一位战士,永远握着那杆手中枪。
你还记得王秀珍吗?王主任现在已经作古了!当年,他带领着放射科一帮人,手提肩扛,硬是把放射科里那些“大家伙”搬进了门诊那个“新家”。王主任对这个“家”一往情深。都退休好几年了,每天都要到科里转一转,看一看,坐一坐。听听机器的嗡嗡声,看看人来人往的场景,老人心里就无比妥帖了。
你还记得许玉兰老师吗?那么年轻,那么干练,那么暖的一个人,转眼之间,三十年过去了。也许许老师忘了,但是太多周村人记得她。毫不夸张地说,经许老师经手接生过的孩子,没有一个团也差不多了吧。许老师就是孩子们的天使,张开双手,守护着一个个崭新的生命,迎接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眼看着他们长大。她已经记不得多少次俯下身子用嘴给孩子吸痰、抢救难产窒息的婴儿,宝宝一声响亮的啼哭,就是她最愿意听的最美妙的声音了。很多孩子喊许老师“许娘娘”“许婆婆”,现在又成了孩子们的“许奶奶”。许老师在场,也许不做什么,但是有她在,产妇一家就会觉得有保障,许老师就是人们眼里的“定海神针”啊。
你还记得王书贵吗?周村人眼里的“王军医”,挽救了多少濒临死亡的生命!
你还记得李执庚吗?李主任年近古稀,至今还在外科门诊工作着。
就是王军医,李主任,还有已经离我们而去的郑云江、杜中兴…这些“医疗江湖”上的大咖,打下了一片江山,他们中的每个名字,让很多人提起来,就心头一热。
也许他们都已经忘了,他们曾经把家里不多的粮票拿来,让患者买点吃的,营养身体,好尽快康复;他们曾经把家里仅有的小米熬了粥,端到无人照料的患者眼前;他们亲手清洗打包消毒,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创了一个有爱的医院——这个叫做“周村区人民医院”的地方。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风雨七十年,医院都经历了什么?问谁,谁也不愿意说。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内心最原始的本能——职责,也源于内心最纯真的感情——爱。这份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恋,让他们所有的行动都是自觉自愿、无怨无悔、理所当然的。医院好了,他们心里乐呵;医院不好,他们跟着难过。同呼吸,共命运,就是这么简单直白的感情。
你还记得2003年那场来势汹汹的非典时期的战斗吗?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总有一些人逆流而上,冲在最前头;你还记得4.28列车特大交通事故吧?没有命令,所有人都冲锋陷阵,不舍昼夜,为了给陌生的旅客一点温暖…无数个紧要关头,在最紧急的时刻,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我们的姐妹兄弟,没有推脱,只有行动。
我们是周村区人民医院中的一员,我们的骨子里有区医院朴实、真挚的气质,这份气质让我们从不炫耀,只是默默散发永恒的光和热,照亮人们前行的路,温暖无数人孤独的旅途。
七十年来,所有的岁月都可以淡忘,唯有在一起战斗过的每一个片段让我们一再回首。我们的脉搏与医院一起跳动,从来没有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过。也许我们前进的步伐还不够稳健,但是只要有信仰,就一定会有希望。厚德仁爱,救死扶伤,早已根植于我们的心底,并将汇集成河,源远流长,亘古不绝。

(投稿:科教科 沈秀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