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中医】系列科普之中医是世界上最实用最接地气的医学(一)——中医是一门生活医学

来源: 濮阳市中医院/pyszyyy


治未病

       中医是一门生活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结晶。中医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我们吃的、穿的、说的、用的都是中医。心痛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这么好的“宝贝”,我们却丢掉了很多。庆幸的是国家开始重视,中医的春天来了。为了让“宝贝”重放光辉,我们就一起念着“她”的好,随“她”一起走进我们的生活。



       大家知道《内经》是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却用70%篇幅讲述生活之道。《内经》倡导的治未病思想,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如何正确生活。正确生活就是养护生命、就可以健康长寿,这一结论已被我们的先辈无数次证实。

       《内经》记载了大量的生活之道和养生之法,简单易行,通俗易懂,至今仍有重大的实现意义。有这样两段话可引起大家共鸣,一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二是“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一段意思是: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按照天地阴阳变化规律休养生息,并且掌握养生的方法和技巧。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活到超过百命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则不行,把酒当水喝,滥饮无度,把错误当正确,酒后纵欲,阳精竭绝,真气耗散,不知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专心求一时之快,起居作息毫无规律,五十岁就出现衰老之象。第二段的意思是:要及时避开虚邪贼风等致病的因素,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真气顺畅,精神守护于内,怎么还会生病呢?

       通过对上面两段的解读,可清楚认识到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天敌;正确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必要的防病和保健措施是预防疾病伤害,确保健康长寿的法宝。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主张开展个人健康管理,这一观点与《内经》同出一辙,不过晚了两年多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禁烟限酒、心理平衡四种生活方式均是中医养生的范畴,但没有中医养生文化宽广深厚。



       由于篇幅所限,仅以饮食为例,进一步证明中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西医有营养学,但在具体运用时难落实。我们有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注重食养、食疗、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一样有寒热温凉之别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差异,吃对了强身健体,吃错了久偏为病。同样,利用食物的偏性,通过辨体、辨病来纠正体质和调理疾病就是食疗,根据辨证将食物与药物搭配,用适当的烹调方法制作出的美食就是药膳。

       关于合理膳食,《内经》早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论述。强调五谷类主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蛋、奶都是主食的辅助和补充,同样主张食物多样,搭配合理。在食法强调细嚼慢咽,《昨非庵日纂》曰:“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在食量上则主张不宜过饱;《内经》有“饮食自信,肠胃乃伤”是对多食的警告;《万密斋》有“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是育儿名言;而苏东坡“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的养生格言,则告诫人们要克制对美食的欲望,饭后要活动劳作,腹空再饥而食,远比西方提出的“吃动平衡”寓意深刻。在做法上重视清淡、安全,《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疗”,告诉人们不要过食肥甘;孔子“八不食”,其意是粮食陈旧、变色、变味不食,鱼、肉等不新鲜了不食,没做熟或烹调方法不好的不食,不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是适龄季节食物的不食等;清代养生家石天基的饮食“六宜”则告诫人们饮食要清淡,食量要少,进食要早、要慢,食物要温、要软。这些生活之道,就是养生之法,细细品味,必受其益。

刘同坤


作者简介


刘同坤:主任医师,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主任,全国首届“仲景国医优秀传人”,河南省优秀中医科普专家,濮阳市首席科普专家,濮阳市优秀科技拔尖人才。主张通过饮食、情志、运动、药物等方法调理体质,临床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 

坐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周六下午(国医堂门诊)

 • end • 

文字 | 副院长刘同坤

排版 | 营销部李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