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制药业起步较晚,但成长很快。改革开放以来,医药产业整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团队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1986年,青蒿素作为国家当时的1类新药获批上市,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巨大贡献。在此之后的30余年间,我国先后研发了百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药物——埃克替尼、艾拉莫德等一批1类创新药的获批生产,标志着我国医药产业进入提质、高速发展的阶段。
一致性评价快步推进,仿制大国奋进图强
改变我国仿制药工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提高仿制药整体质量水平的征程已经开启。
长期以来,仿制药在我国临床治疗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市场体量上也是“仿制药大国”,但在一致性评价工作展开以前,我国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与原研药还有很大差距。通过开展一致性评价,我国仿制药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质量和疗效方面都会有大幅提高,从而促进我国药企的优胜劣汰,促进企业创新转型。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将“提高仿制药质量,加快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作为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目标之一。另根据《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办发〔2016〕8号)以及2017年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均强调促进药品创新和仿制发展,将促进药品创新和仿制发展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毋庸置疑,仿制药过评具有重大意义——在降低患者用药费用的同时,在质量上和原研药达到一致。由于仿制药投入研究的周期短、研究费用没有原研药高,故价格往往比较低。如果临床用药上优先选用可以替代的仿制药,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用药费用。仿制药过评后,不仅提高了药品的质量和疗效,还能促进我国医药行业从“仿制药大国”到“仿制药强国”转型。
放眼全球用药市场,仿制药占比还在不断升高。近年来全球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医保支付压力不断增加的问题,对质优价廉的仿制药的需求增长明显。中国的仿制药市场历经十几年发展,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从国内药品消费量方面看,仿制药占比超过90%。仿制药品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临床上的用药需求,低廉的价格减轻了患者和国家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仿制药巨大的利益和相对低的研发成本,大量企业涌入,国内一度仿制药批件数量井喷,之后每年批准上市的药品数量有所下降,近几年每年有几百个品种获批,其中仍然以化药仿制药为主。
短时间的野蛮生长,导致医药产业低水平仿制扎堆严重,药企之间陷入恶性竞争循环。同时,大量获批上市的仿制药从没进行过与原研药的一致性评价,低水平仿制和恶性低价竞争使得中国仿制药盈利能力较差,行业平均毛利率只有5%-10%,远低于国际上仿制药平均40%-60%的毛利率。
从国家主管部门最早提出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规划,到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及药监部门发布实施细则,中国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从那一刻起,改变我国仿制药工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提高仿制药整体质量水平的征程已经起航。
过评争分夺秒,抢占大品种战略高地
阿莫西林和氨氯地平都是中国仿制药市场上的典型代表产品,都是常见疾病的基础用药,疗效确切,市场用量巨大。
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深入推进,已经涌现了一大批三家及以上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这之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战略高地”之一便是阿莫西林和氨氯地平——两者都是中国仿制药市场的上典型代表产品,都是常见疾病的基础用药,疗效确切,市场用量巨大。
其中,阿莫西林属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大多数致病的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均有强大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以及与其他药物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且轻中度肾病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据悉,阿莫西林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半合成青霉素之一,制剂类型包括胶囊、片剂、颗粒剂和分散片等,其中胶囊和颗粒是阿莫西林的主要品种。
当前,阿莫西林一致性评价竞争较为激烈,具有生产批件的企业超过100家,其中先声药业、联邦制药、石药中诺市占率较高。一致性评价申请方面,阿莫西林是目前递交一致性评价最多的品种之一,共28家企业递交8个品规的一致性评价,此外有19家企业备案BE试验,涉及4个品种,共5个规格。其中阿莫西林胶囊已有4家通过一致性评价,而阿莫西林颗粒仅有一家通过,也就是先声药业的“再林”。
根据CMH数据,再林颗粒剂在中国阿莫西林颗粒剂零售市场的占有率为63%,系儿童口服抗生素阿莫西林颗粒类第一品牌。再林颗粒剂于2004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为医保甲类药品,也是第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阿莫西林颗粒。
苯磺酸氨氯地平由Pfizer公司研发,最早于1989在英国上市片剂Istin,比利时上市胶囊剂Amlor;1992年,美国FDA以New molecular entity(NME)批准NORVASC,规格为2.5mg、5mg、10mg;FDA橙皮书中三个规格均为参比制剂,其中10mg为标准制剂。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主要用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现有国产批准文号69个,进口文号5个。市场方面,IMS销售数据显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国内市场较好,2018年达到4.6亿美元,且有稳步上升趋势,但大多销售额被辉瑞占有,2018年市场份额达59%。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目前一致性评价受理最多的品种之一,受理号达41个,申报企业数为36家。除诺华外,其余均为国内企业,竞争极为激烈。最早申报的是2017年10月获得承办的江苏黄河药业。另外,还有8个受理号按照化药新注册分类的4类、5个受理号按5.2类进行申报,如若获批,将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截止当前,共有11个企业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通过一致性评价。最早通过的是江苏黄河药业,重庆药友制药等也通过了评价。
综上可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一致性评价竞争异常激烈,企业不仅要看到原研产品和正在开展一致性评价的品种的竞争,也需注意按照化药新注册分类申报的品种。
从弱到强由仿入创,四点启示助力企业抉择
促进仿制药替代原研一方面促进了仿制药市场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仿制药价格的急剧下滑,面对当下环境,国外企业的历史发展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随着“4+7”带量采购的推进,业内认为,中国市场未来十年间将会掀起一股仿制药替代原研的大潮。促进仿制药替代原研一方面促进了仿制药市场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仿制药价格的急剧下滑。中国的医药企业如何面对当下局势?
制定清晰的企业战略
在美国仿制药竞争白热化之后,仿制药巨头们纷纷转型瘦身,出售了大量的仿制药批文和生产工厂,以降低对美国仿制药市场的依赖。其中Teva公司——全球知名的仿制药巨头奉行“精兵简政”策略,便成为典型代表。
虽然从市场总量看来,仿制药销售额还在不断增长,但是面对仿制药危机,一场瘦身运动也难以避免地拉开了帷幕:为达到2017年大幅削减20亿美元年度开支的目标,Teva在全球范围内关闭了多家工厂。在并购Allegan仿制药业务后,Teva将双方在美国市场的仿制药产品重新进行整合,一些盈利有限的产品被果断放弃。专科药方面,Teva依然将重点放在呼吸科、中枢神经系统、抗肿瘤和女性健康等几大领域,并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机会,以期短期内进一步增加盈利点,巩固现有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
生物仿制药的世界很精彩,但对于大部分财力有限、以小分子起家的公司来说,这个世界也有些无奈。
Sandoz的Zarxio是公认的美国市场首个以351(k)途径获批的生物仿制药,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Teva的Grastim(Filgrastim),早在2012年就已经以351(a)途径登陆了美国市场,成为安进Neupogen之后美国市场的第二个短效GCSF系列产品。
在专利挑战中夺先机
1984年,美国Waxman-Hatch法案获得通过,根据该法案,仿制药只需要提供简化新药申请(ANDA),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和文献数据来代替安全有效性试验,开发成本和开始周期大幅降低。与此同时,该法案还规定了“Bolar例外条款”,允许仿制药厂家在原研专利期内开展研发、申报和生物等效性试验,鼓励仿制药厂家挑战原研的专利,对首仿药给予180天的市场独占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专利链接制度,在ANDA提交之时,需要对参考药物(RLD)在橙皮书所列专利的权利状态做出说明。在市场独占期内,因为FDA不会批准其它仿制药上市,首仿药的定价可以高达原研药的70%,通过180天的冲锋,仿制药可以拿下原研药30%-70%的市场份额,甚至更多。对于大品种而言,这期间回报的可以达到数亿美元。
例如,2012年5月,Apotex的氯吡格雷首仿药上市,在半年内销售额达2.2亿美元,而波立维的销售额则从68.5亿美元被冲击至28.5亿美元。相比10亿美元的创新药研发成本,数千万美元的专利挑战费+ANDA开发成本微乎其微,丰厚的利润回报让专利挑战成为一种常态。有报道称,常规在美国上市的药物中,80%的产品都会受到各种专利挑战,而且专利挑战“提前化”也是大趋势。
虽然专利挑战有失败的风险,但专利挑战已经渐渐演变为仿制药巨头在激烈的仿制药竞争中制胜的主要举措。梯瓦就是挑战专利最活跃的公司之一,Newport数据显示,该公司在过去的十年间提交了231次paragraph IV申请,远超过一般仿制药巨头,获得了辛伐他汀和卡培他滨等重磅产品的仿制药市场独占期。可以说,没有专利挑战能力的仿制药研发是没有生命力的。
布局高端高壁垒仿制药
相比创新药,仿制药的准入门槛较低,同质化产品多,进而导致竞争白热化。因为激烈的价格战,美国的仿制药价格非常便宜,如非处于市场独占期,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普通仿制药是非常罕见的。然而相比一般的口服常释制剂,使用先进载药系统开发的创新制剂仿制门槛较高,准入企业较少,利润非常丰厚,因此,布局高端仿制药已经是仿制药巨头捍卫利润水平的主要举措。
仿创结合培育创新药管线
简而言之,仿创结合就是利用仿制药赚的钱来培养创新药。相比传统的制药巨头或新兴的生物科技公司,仿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经验比较匮乏,仿制药企业最初的创新药布局主要集中在改良型新药上(如改剂型、制备新复方、简单优化现有的分子结构等),虽然这些产品很难达到重磅炸弹级别,但销售收益远远超过仿制药。
随着企业的逐渐做大以及研发经验的不断积累,仿制药企业开始试图收购创新药在研项目或技术平台,培育自己的创新药管线,逐渐向创新型制药企业转型。过去仿制药巨头的发展轨迹已经证明,单纯的仿制药并不能撑起一个制药巨头,随着全球仿制药价格的逐年下滑,仿制药巨头向创新药企逐渐转型势在必行。
“4+7”带量采购的出台和扩面,颠覆了中国药企延续多年的仿制药营销模式,产业随之迎来仿制药研发格局的重构。近年来,沿着“高质量路径”一路奋进、投身研发和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在“独家+最低价”中标的新规则面前不得不重新做出决断。
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急需企业进行清晰的预判,摆脱“等死”或是“找死”的魔咒。在大变局之中如何重构本土药企的仿制药发展路径,将成为众多药企和研发机构需要深刻思考的必答题。
仲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