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天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苏毅
2019年2月27日至8月14日,医院选派我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甘南州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甘南工作的半年时间里,我最大的感受是: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医生。能够实实在在的为当地群众解决病痛,让当地医疗水平有所提高,是我的责任,也是医疗工作的一部分,更是一名医生的价值体现。
积极援甘 义无反顾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宗旨,在业务上孜孜以求,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尽量为他们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接到援甘任务后,我马上收拾行囊,告别年迈的父母,告别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踏上帮扶路。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海拔3000米左右,处于高寒地带,气候环境恶劣,医疗环境简陋。我们刚刚到达这里时仍处于寒冬,整个城市依然被大雪覆盖,放眼望去周围都是白茫茫一片。
初到甘南,大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昏、心慌、憋气、失眠、高血压等等。我每天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努力克服自身身体不适,并迅速投入到工作之中。我首先对当地医院内科医疗工作进行了调研,对科室的整体结构、人员情况、医疗水平等都有了深入了解。以“精准帮扶”为宗旨,在两地医院领导和科室的帮助支持下,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
培养带不走的
医疗队
通过调研我发现,甘南州地处高原、寒冷缺氧,因此呼吸系统疾病高发。
为了更加规范治疗这些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队,在我到达甘南的第4个月,甘南州人民医院成立了呼吸感染科。我马上开展对当地医生的专科业务能力培养,在帮扶结束时,科内医生对呼吸系统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已具备规范诊治的能力。对于一些呼吸危重症,如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哮喘持续状态等也基本能够正确诊断,并对患者展开积极救治。
甘南州人民医院安排一名年轻医生与我签订了“师带徒协议”,进行重点培养。我通过密集的带教查房、教学查房、讲课、病例讨论、操作示范等形式,不断对科室里全体医生进行临床指导和培训。还在科内开展了胸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等操作技术,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几率。逐渐建立起呼吸病患者群,规范进行慢病治疗指导。建立健全了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建立了教学查房制度,出院病人随访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定期进行科内讲座,增强学习氛围,培养当地医生的学习习惯以及科研意识。
援甘工作的6个月里,我主持组织的各种医疗学术活动超过30次。
做当地百姓的好“门巴”
当地患者非常欢迎天津医疗专家来院帮扶,很多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专门打听专家门诊日期,特地来就诊。
一位15岁的少年因为肺炎、哮喘入院一段时间,但是治疗效果不好,孩子喘息不缓解,夜间无法入睡。我在查房时考虑是否是典型菌感染,接着马上调整了抗菌药物和平喘药物剂量,每天严密观察小患者病情变化,经过精心救治,小患者很快病情好转出院。还有一位23岁的小伙子,因为发热、咳嗽住院治疗。我在查房的时候发现病人意识有问题,于是我马上组织科室医生投入抢救并及时诊断出是“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及时的发现、正确的诊断、果断的救治,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为他顺利转院创造了条件。
甘南藏族州共有70万人口,其中50%为藏族,这里民风淳朴,就诊的患者语言不通,但他们对医生信任的眼神令人难忘。面对藏族同胞的信任尊敬,我深切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作为众多援甘专家中的一员,我把天津市人民医院的优良传统和先进医疗技术带到了西部,造福当地百姓。通过这次援甘,使我更加认识到医务工作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医生这份工作。
如果将来有需要,我愿意再次参加帮扶援助工作,随时听从组织的安排和百姓的召唤。
供稿 | 苏毅 急诊科
编辑 | 徐瑞屏
校对 | 周文成
责编 | 李哲
你若喜欢,为我们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