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派药业CEO包骏博士:“合成致死”抗癌,大有可为!

来源: 合全药业/STApharma

转自《医药观澜》报道


【编者按】2019年初,医药行业BD“老将”包骏博士在他的职业生涯上做出了重大决定,从一位BD专家华丽转身,成为一家公司的掌舵者。这家公司就是专注于“合成致死”靶向药物开发的英派药业。大家知道,合成致死这一“天才设想”作为人类抗癌攻坚战的重要武器之一,已成为全球热门研发领域。


英派正在从PARP抑制剂的开发,发展成为一家致力于合成致死靶向药物研发平台。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对于新药研发来说,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包骏博士近日在接受药明康德内容部的访谈中表示,在新药研发领域从事BD和管理工作有20多年经验的他,非常看好靶向治疗的未来,且认为合成致死是研发前景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

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是指两个非致死基因同时被抑制,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利用这一机制找到肿瘤中的特异突变,再找到它的“合成致死搭档”,进而特异性杀死癌细胞,引发了肿瘤界的无限憧憬。PARP抑制剂则是首个利用合成致死概念在临床上取得成功的药物。从PARP抑制剂与BRCA1/2突变之间存在的“合成致死”相互作用被发现,至2014年全球首款PARP抑制剂获批,正式拉开了其抗癌序幕。目前全球已有多款同类产品上市,布局者众多,中国亦有多家公司加入赛道,英派药业是较早的探路者之一。 


另一个打动包骏博士的点在于“创始团队对于开发新药的专注和信念感”。英派药业创业于2009年,彼时中国创新药研发环境尚待完善,新药研发亦不活跃,但这家公司一开始就瞄准了“合成致死”这一前瞻性的方向。十年耕耘,公司开发了首款在研PARP抑制剂IMP4297,即将在中国迈入3期临床。同时该公司基于其自主开发的DNA损伤修复通路(DDR)平台,构建了包括参与调节细胞周期的激酶Wee1抑制剂等其他通路抑制剂的丰富产品管线。近日英派药业与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加快IMP4297的注册性3期临床和商业化生产,以及其他在研管线的开发进程。

多年来,公司的产品布局和团队的专注也吸引了专业投资人的目光,获得了包括礼来亚洲基金在内的多家知名风投机构的资金支持。去年8月,公司再次成功完成由德诚资本领投的3000万美元C 轮融资,为公司发展和产品开发提供了资金保证。随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新任CEO加入管理团队以及产品开发取得新进展,英派药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英派药业总裁兼CEO的包骏博士和其管理团队,也迎来了自己的新课题。一方面,在全球已有4款PARP抑制剂获批的情况下,英派如何打造自己的产品优势?这是很多人好奇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新药研发竞争日益激烈,研发效率普遍趋低的挑战下,英派将如何布局和应对?本次我们邀请包骏博士,来听听他给出的答案。


包骏博士,现任英派药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曾在多家跨国药企及中国创新药企业任职高管,在药物研发、技术转让、许可和业务拓展、风险投资、创业和融资方面拥有20多年的丰富经验。

药明康德:贵公司专注在“合成致死”这一领域,请问您如何理解该机制的研发现状,以及公司首款在研PARP抑制剂IMP4297的创新性?

包骏博士:在我看来,在“肿瘤免疫疗法”这一波热度之后,靶向治疗仍然是未来药物研发的核心,而“合成致死”机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方向。这一机制可靶向作用于一系列细胞缺陷,包括DNA修复、细胞循环控制及代谢的改变,也可作用于癌细胞和其周围正常细胞的相互作用。以PARP抑制剂为例,它们既可单独用于治疗DNA修复功能缺陷的癌症,也可通过联合治疗来增强DNA损伤抗癌药物、放射疗法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的作用效果。在合成致死机制领域,目前获批产品仅有PARP抑制剂,但实际上还有更多新靶点有待挖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能够成为靶向药物研发平台的方向。


大家知道,全球已有4款PARP抑制剂获批,因此时常有人问我们:IMP4297的优势是什么?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来看,它表现出了更优的药效、更低的毒性以及更宽的治疗窗口。我们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已纳入80多例病人,从中可知IMP4297的治疗窗口与已上市PARP抑制剂相比是最宽的:爬坡试验从2mg到120mg还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这证明其安全性很好;而令人振奋的是,从20mg较低剂量就开始看到疗效,这意味着它有6倍的治疗窗口,优势非常显著。而这种优势对于患者非常重要,因为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病人往往会进入无进展期的维持用药,此时因药物毒性,病人常常需要调节用药剂量,而较宽的治疗窗口对于病患用药是非常有利的。这些优势使我们有信心,将IMP4297开发成为治疗有BRCA突变或有DNA修复机制缺陷的抗癌药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药明康德:在您看来,贵公司目前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包骏博士:我认为,英派最大的优势在于选对了方向。DDR和合成致死是今年最被热捧的方向之一。在全球领域,很多获得融资的公司均在布局这一研发领域,而且大多还在我们后面,我认为这是我们的最强项。基于全球已有PARP抑制剂产品上市,我们的项目在适应症方面主要针对那些未被开发、未被满足治疗需求的疾病领域,目前主要在中、澳开展临床。同时,我们也在关注产品扩大适应症和联合疗法方面的潜力。现阶段我们正在逐步增强自身的临床开发能力,建立了临床团队,接下来要扩展国际临床开发能力,并建立自己的肿瘤生物学实验室。


在未来产品研发布局上,我们将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基于PARP这一已被临床验证的成熟靶点和在研PARP抑制剂项目,建立起从新药设计到新药临床开发的科研团队和技术能力。第二步,以DDR平台为基础,进行多靶点的全面布局,包括Wee1、ATR等已得到科学验证的热门靶点,在这一领域我们已先行一步。第三步,我们将逐步拓展到更多合成致死新靶点,进一步丰富靶向治疗管线。同时进一步拓展和培养公司科研团队的能力和实力。


药明康德:今年中国新版《药品管理法》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的条件、权利、义务、责任等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您认为,这一制度对于英派药业的产品发展有哪些影响?


包骏博士:实际上,英派药业与合全药业此次战略合作,就是在MAH制度大背景下的进一步深化合作。我认为,这一制度实施的影响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尤其对于英派这样的早期研发公司,能够借助合全药业这样的一体化CDMO平台,帮助我们减少资金压力,使得我们能够更专注在创新产品管线的开发,加速研发更多更好的创新产品,早日惠及患者。


英派药业与合全药业有多年的合作,我们的在研靶向抗癌药IMP4297从早期开发到CMC研发生产过程,得到了合全药业的助力,双方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全药业团队在项目质量和时间保证上都做的很优秀,让我们很省心,也很放心。这对我们很重要。现阶段IMP4297项目即将迈入注册性3期临床,双方将继续推进项目的商业化生产以及其他在研管线项目的合作。


药明康德:您如何看待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药研发趋势?


包骏博士近几年,中国的新药研发已经从me-too走向fast-follow-on。过去很多药物是在海外上市后,中国的企业再开发仿制药;现在的情况是,全球同靶点药物还在临床阶段的时候,中国的同靶点药物开发已经快速跟上,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可以预测,接下来5年,全球新药研发在fast-follow-on上的竞争会比较激烈。与此同时,大家还要看到,中国在新药研发上还甚少有真正的全新靶点(新化合物),这是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需要时间,也需要各方的合力。


药明康德:在您看来,当前阶段想要提高新药研发效率,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包骏博士:我认为,当前在中国影响新药研发效率的一大瓶颈在于临床。首先,目前很多在研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产出的速度还不甚理想。比如,通常一个项目进入临床后,至少2年内应该能够看出来是否有成功的前景。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项目进入临床3~4年仍看不出很清晰明确的数据,无法决定是否向前走,还是被停掉。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在临床资源方面竞争很激烈,这需要大家的智慧来解决。我认为,对于有雄心做新药研发的人来说,眼光可以投向中国之外。因为一款创新药的开发,其临床试验不能仅限于中国,也应该可以惠及到全球更多患者。在亚洲,除了中国,还有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尝试开展临床试验。比如,越南有1亿以上的人口,非常有潜力帮助和加快临床试验速度。与此同时,从资本的角度,这几年有大量资本集中投在肿瘤免疫领域,实际上资本应该看到更加广泛的科研突破和治疗领域,这也是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方面。


药明康德:最后,您在开展新药研发和管理过程中,有哪些较重要的体会或经验?您认为一家创新药研发公司能够决胜于未来,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包骏博士:从过去的“参谋长”到现在成为一家公司的“统帅”,这种角色转变带给我很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我认为,对于一家创新研发公司来说,战略选择是第一位的;然后是团队的执行能力,如何形成向心力,从上到下凝聚力量,一心一意执行战略,这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团队和人才,因为项目的执行落实要靠人,目前很多公司的专业人才还相对匮乏,需继续扩充和持续培养。在我看来,这三条决定了一家创新药研发公司的发展速度和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