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代理商有三怕:一怕发票不合规拿不到费用,二怕产品价格下跌没利润,三怕拿不到好品种陷入品种荒。
两票制改变药品交易结构,从商业模式上将代理商排除在交易链条之外,推行2年多,如今已经没人吐槽质疑谩骂了,这是好事,这证明代理商群体已经知道政策不可逆转,乖乖的转变身份,由销售转为推广服务。
营改增的实施及税制改革,则是逼着自然人需要注册成为一家经营机构,这样才能有资格从事推广服务开出发票,拿到应得的服务性收入。
代理商进化到这个地步,大概用了1年半到两年时间,本来思考1-2天就可作出的决定,但到了实操层面,限于固有的思维定式、眼前的利益,硬是花了一两年,转型不可谓不艰难。这也说明从思考到决策再到落地,这其中的链条是拉的很长的。
而进入2019年,随着4+7集采、席卷全国的集采扩围,其形成的价格联动效应使得很多药品根本没有空间可言;而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的出台,也预示着一大波原有的好品种不仅在临床使用受限,甚至被剔除医保目录。
未来还有更多类似的政策不断影响着一类又一类的品种,代理商从合规问题,会逐渐面临着找不到合适代理品种的问题。
代理商找不到好品种,但作为厂家,其实也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上下游同时面对品种荒的窘境,不得不说是医药进入新周期一个重要的特征。
此时,厂家应当从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来发现好的药品。增量部分,应当顺应医改的发展趋势,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来进行新药立项,开展研发、注册工作;
而存量部分,则是要从自己的批文、市场上现有的批文中挖掘出值得开发的品种出来。
那么,好品种该怎么找呢?代理商又如何与上游引进好品种、做成大品种呢?这就需要一些技术、方法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