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案例 | 小儿百病积为先,儿脾醒颗粒调养是关键!

来源: 贵州润生制药/gzrszy


家有小儿,健康有恙,牵动父母之心。


饮食食滞是儿科病中最为常见的基本病理因素。小儿脾常不足,全而未壮;饮食无节,脾胃受损;外感六淫,食滞脾伤。小儿外无七情之忧,内无陈痼之疾。染病之因,无非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二者中,又以积食为多。


所谓食贵有节,乳贵有时,小儿无大病,积食多为患;脾胃后天之本,小儿诸病之源。


临床案例分享

 

【患者】王*

【年龄】6岁    

【性别】男

【主诉】呕吐,腹泻,胃部不适,精神萎靡

【分析】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烦躁多啼、夜卧不安、呕吐乳块或者酸馊食物,舌质红。苔白厚,脉滑,考虑过食油腻厚味等消化不良食品,导致聚积不化,气滞不行

【诊断】考虑食积

【服用方法】1次2袋,一日3


【治疗与效果】两个疗程之后胃口见好,呕吐、腹泻症状停止,面色红润,精神状态有改善,之后再增加一疗程巩固。




认识“积食”

食积,或称积食、积滞。小儿食积通常是由于喂养不当、暴饮暴食、过多的喂给生冷油腻之食物,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不能正常的腐熟水谷,停滞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而引起食物积滞、出现呕吐或泄泻的一种病症。

积食从字面上来说,就是食滞不消,日久成积。讲得通俗一点,就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消化不良”。


临 床 症 状

1

常 症

酸、臭、胀、热

2

变 症

积食病久

面貌多样


常症若是脾主运化失常,就会出现胃胀、腹胀,有的时候是肉眼可见:肚子鼓鼓的,如果有热,则是腹部温度高(趴着睡觉),大便干结或者便秘(转运弱),有的时候腹泻(清浊不分,酸,若是有热,则是臭);


若是胃的腐熟受盛失常,就是纳少或者纳呆,伴有嗳气、呃逆,如果有热,则是多食、口臭;


在舌苔方面,多厚腻苔或者花剥苔(甚至地图舌)


变症小儿百病积为先,宝宝积食会带来一些其他症状,例如:积食发热、烦躁不寐、易感外邪、生长迟缓、过敏性疾病、疳积等。


“积食”诊断


1、满足基本常症:酸、臭、胀、热。特别是酸、胀两症。
2、有“食伤”病史。
3、如果是西医检查,则是大便检查可能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积食”治疗与预防



01




当宝宝出现积食症状,可采取一些消积的措施:


1、减少食物摄入,情况严重的宝贝需要停止几天肉、蛋等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食物。


2、清淡饮食,以易消化为主,情况严重可以安排几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减轻消化负担。


3、增加维生素B1、B2、钾、碘等关键营养素和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提高消化能力。如各种粗杂粮(小米、红豆、绿豆、糙米等)细作,打成米糊或熬成烂粥、薯类(紫薯、土豆、芋头等)、深色蔬菜(如西兰花、豌豆苗、菠菜、胡萝卜等)、海带、菌菇等都是这些营养素的良好来源。


4、多饮水,加快新陈代谢,帮助食物消化、营养运输和废物排泄。


5、多运动,增加肠胃蠕动,消耗过多能量,促进排便。



02


儿脾醒颗粒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茯苓健脾和胃、山楂消食化结,以达健脾与消食并举为君。配伍山药以助茯苓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鸡内金消食健脾,共为臣药。佐以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麦芽行气消食化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全方共奏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主治脾虚食滞引起的小儿厌食,大便稀溏,消瘦体弱。


儿脾醒颗粒去参苓白术散之健脾渗湿止泻,取保和丸之消食导滞和胃,通过利水渗湿、消食化积、理气共奏醒脾之功效,同时配以补脾健脾,调和脾胃,达到醒脾与健脾兼施,全面调理脾胃之目的。


儿脾醒颗粒由茯苓、山楂、山药、鸡内金、薏苡仁、白扁豆、麦芽、陈皮八味全部是药食同源药材组成,具有健脾、醒脾、和胃、化积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儿脾醒颗粒通过多靶点能够帮助肠胃消化、增强主动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效解决儿童积食问题。




03


芹菜是一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同时芹菜中还含有促进脂肪分解的化学物质,帮助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



孩子积食,有了这些小妙招,再也不用担心啦~



另:小编发现最近有很多有合作意向的人给小编留言,为方便您与我们联系,这里小编统一回复大家,长按文章最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然后按如下步骤操作:

1.在公众号主页发送关键词【合作】,即可看到我公司第三终端/OEM介绍及联系方式!

2.在公众号主页发送关键词【产品】,即可看到我公司合作产品列表及功能!欢迎大家随时咨询



【原创声明】:文章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

【用药声明】:文章中药效因人而异,如有需要请根据实际情况,谨遵医嘱安全用药!


润生策划部

图文排版 : 予安

统筹、策划 : 王小帅
        
扫码查看更多健康咨询

这是一个有温度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