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保供座谈会上,国务院领导人对生猪保供稳价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把生猪生产提升到更高位置上来,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主产区应该认识到,生产和调出猪肉也是为国家作贡献。
12月4日,经济日报发文表示,生猪产能下滑直接原因是非洲猪瘟疫情以及部分地区盲目禁养限养。
文章指出,一些地方因为养猪没有税收,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有环保压力、防疫压力和食品安全压力,因而排斥养猪业。个别地方以环保为借口,甚至提出打造“无猪市”“无猪县”。这些地方忘记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要求,“只想吃肉、不想养殖”,企图把生猪保供给都甩给市场......
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
解决老百姓吃肉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要树立大农业观,把生猪生产提升到更高位置上来,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事关“三农”发展、物价稳定、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今后要建立健全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健全生猪产业支持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场户约有2600万户,规模养殖比重达49.1%,意味着规模场和散养户的生猪产量各占一半。但从养猪主体的数量上看,仍以小散户为主,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只有18.7万户。过去养猪业的政策主要围绕散养户,今后要适应规模养殖需要,在继续支持和引导散养户的前提下,出台适宜规模养殖主体的支持政策。
要压实各地发展畜牧业责任制。此前,国务院文件已明确发展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实行省负总责,要求主产省份细化猪肉稳产增产、主销省份保持一定自给率的发展目标。今后,应进一步鼓励生猪主销省份支持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对于生猪调出大县,增加奖励资金规模,发挥生猪调出大县的支撑保障作用。
要加快提高畜牧业竞争力。在开放条件下,产业竞争力不完全在于规模。对比小麦、稻谷等主粮,我国畜禽产品所享受的关税保护很少。我国猪肉进口来源国有21个,还有更多的国家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从竞争角度看,美国的优势在于土地集约、科技发达,澳大利亚的优势在于天然牧场资源,我国的优势在于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因此,要充分发挥农牧结合优势,降低养殖成本,解决养殖污染,将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先方向。
扫码关注
关注后查看
更多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