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竞仪
淹没在理科班里的文科高材生,从事在医药行业里的文艺小青年,爱健身爱码字爱生活的小女子一枚。
前段时间,某创新药企演绎了一场现实版的《说散就散》,不少媒体谴责了这家公司的不念旧情。作为这些医药人的朋友,我当然也会感觉到惋惜,但跳回理性时,我们不禁要有一点深入的思考。
其实裁员不仅仅是国内创新药企的举动,相比各大MNC的裁撤,国内药企倒算是稳定的温床了。
首轮4+7执行落地时,部分MNC或中标企业进行了“隐形裁撤”。所谓的“隐形裁撤”,即企业尝试在公司内部进行岗位的调整和转换,成立扩面下沉的团队;或将原有人马转岗到其他产品线。但由于对新岗位的不满意或者对收入担忧等种种不如意,一部分选择了离开。
从这种机制来讲,企业是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规避了赔偿的风险,正所谓一举两得。但毕竟这样的做法对企业的规模是有要求的,至少你要有多条产品线,能够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另外你还得有足够的资金,养得起新的团队,旧的部下。
我们综合来看,无论是4+7的政策导向,还是这一次创新药企的转型,药企的裁撤在之前都不是不露声色的。
其实大家也都明白,企业中推广的队伍规模完全取决于产品的盈利状况,只有充足的利润才能养得起足够的队伍。从这点来看,企业从来没有刻意去隐瞒即将发生的裁员。有时候是我们的敏感度不够,有时候或许是我们选择性失聪,毕竟谁也不愿意多经历一次波折。
再来说说这家创新药企,企业方可能有一个比较乐观的预判,提前招兵买马组建了团队。不过在组建团队后的大多数时间里市场都是静悄悄,薪水却不输给行业水准,聪明的小伙伴已经预感不妙了,纷纷找好了另外出路。
但也有一部分悻悻然,最后企业的产品没有得到获准上市,只能一则通告宣布队伍解散。按照劳动法来讲肯定是需要赔偿的,可是按照实际工作的负荷来讲,大家心里也有一杆秤。毕竟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和免费的午餐,如果有,多半是陷阱。
这样就衍生出另一个话题——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也叫时间成本,在一个企业里待了那么久,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再说谁也不想多出这么一个有名无实的空窗期,怎么办呢?难道企业不应该给予赔偿么?
事实上,赔偿与否,赔偿多少很难由我们来决定,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钱是一步一步赚出来的,与企业空耗也得先有资本,没资本的还是趁早充实口袋中的钞票来的实际。
关于职业选择,笔者以下有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1、创新性药企或者产品未成功上市的企业谨慎加入。如果打算加入,请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调查;对于成熟产品一定要了解企业对产品的定位和期许,那绝对不仅仅是你老板应该关注的事情。
2、一旦发现现有的企业潜在的风险,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也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真的分析评估,及时为自己做好未来的风险预案。
3、在相对闲适的职业生涯期,切忌虚度时光。这段时间是上苍额外给你的赏赐。在这段时间及时为自己充电,或者好好的彻底调整自己的状态,为随时到来的机会和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4、做能做的努力,随时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这个时候的你便是战无不胜的将军,因为你已经老早为最坏的结果准备好了对策。
这个世界从来不曾偏爱任何一个人,也从未曾抛弃过任何一个人。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他自己的痕迹,就连鸟儿飞过了天空都会留下些许痕迹。
所以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一场悄无声息的裁员,每一场裁员都有了蛛丝马迹,只是你有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是否愿意注意到。对于成年人来说,掩耳盗铃的风险远远高过及时止损。
完结
往期好文推荐:
头已秃,点在看求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