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家医院的微信群,每天都上演“生死直播”……

来源: 江西卫生健康/jkjycjzx

点击蓝字  轻松关注


十一月底,南昌已是深秋。凌晨一时许,“叮咚!”一声微信铃声打破沉静的夜,惊醒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值班医师朱建兵。同时收到消息的还有该院胸痛中心的282位相关工作人员。从此刻开始,282台手机陆续弹出十余条信息提示,三分钟内,首份18导心电图检查结果和患者基本信息在微信群里一览无余,一场抢救生命的“直播”在这个名为“胸痛中心建设”的微信群内开始。


生死直播间

微信群里的日常“直播”



01:10  “已上救护车,十分钟左右到医院门口。”120驾驶员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某小区接到患者后,在群里发送一段语音。


01:15  数张图片在微信群里弹开,各项检查和信息罗列在此,供胸痛中心值班医师参考。


01:18  “导管室已激活。”心内科主任医师彭小平、主治医师施国祥、朱建兵跑到导管室,调试好设备,一边等待患者,一边仔细分析患者病情。


01:19  “这是患者身份证,请安排挂号入院。”刚把送完患者上电梯,120司机就拍下患者身份证,住院服务中心和急诊收费处为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启动先救治后收费流程,实现0元入院救治。


01:21  “到门口了!”救护车驶入医院120专用救护通道,绕行急诊科和心内科重症监护室(CCU),到达外科大楼1楼,经专用电梯直接到达导管室。


在导管室,所有医护人员都已经准备就绪,为患者完成了肌钙蛋白化验,并做出手术计划。家属知情同意后,三位专家迅速进行导管治疗——导丝通过冠脉病变,开通罪犯血管,D2B时间仅用20分钟。


01:35  “手术成功。”主刀医生彭小平脱下沉重的铅衣,稳了稳颤抖着的手,平静地打下这几个字。


01:37  “好。”“辛苦了。”寥寥几字回应,大家悬着的心放下了。


一场生死直播“成功结束”,在各方配合下,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这是2019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第288场“直播”,胸痛中心是整合医院各部门和科室医疗资源筹建的,通过多学科协作来提高急性胸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一场“战斗”画上休止符,但还有更多的“战斗”将在胸痛中心不断上演。

这是救命群


“这是一个救命群,救了很多人的命。这里没有昼夜之分,随时在待命。”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胸痛中心主任洪涛如是说。


心梗,最典型的表现是胸痛。在中国,许多心梗患者发病后2小时甚至更晚才到达医院,丧失了抢救黄金时间。高危胸痛患者救治分秒必争,胸痛中心建设迫在眉睫,意义重大。据了解,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目的是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提高高危胸痛患者救治水平,这需要社会、政府、急救体系和医院的共同努力。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8年起建立医院胸痛中心,由医务处负责胸痛中心建设的各项协调、统筹工作,通过院前急救系统、医疗系统绿色通道、医院内部绿色通道等措施最大限度压缩患者运转时间,赢得抢救时间,并逐步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体制机制,促进流程优化。形成了医院与南昌市急救中心联动,胸痛中心与院内各部门联动的救治体系。


不断细化流程、缩短时间,甚至搭电梯的时间也要精准把握


救治涉及各地、各单位、各部门,微信群是最可靠便捷的信息传递途径。一年多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从三十人发展到近三百人;从只有院内人员发展到院领导、核心科室、医技科室、住院收费、物业后勤、网络医院等各级各方全流程、全人员、全方位参与救治的模式。截至目前,通过微信群及时报送、畅通渠道,已成功救治了三百余例高危心梗病人,救治成功率达95%以上。


12月2日上午10:40,医护人员正在抢救一位心梗患者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通过体制机制的持续改良,流程的不断优化,通过微信群的第一时间报送情况、诊断研判、协调联动,真正做到了让医生等患者、让检查等患者、让治疗等患者,尽最大努力抢到时间、抢救心肌、抢回生命。


“麻烦建档办理入院!”

“前降支完全闭塞,术后开通。”

“在抢救室9床 生命体征平稳。”

“胸闷3小时 63岁男性...”


简短、平实、准确。这样的话语每天都在群里传递,也许是早上8点,也许是傍晚18点,也许是深夜4点....


不仅是微信群,为了打好这“生命之仗”,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还做了很多努力。

胸痛中心建设成效显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其关键词即是“合作”和“高效”。高效的救治能力离不开好的救治体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胸痛中心建设全过程——部署了胸痛门诊专门值班人员,做到微信群在线、值班座机/手机24小时畅通;将心电图机、肌钙蛋白检测仪等设备移动到胸痛门诊,让设备多跑路,患者少跑路;设置绿色通道让患者先治疗,后付费;通过联合例会、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推进建设,不断优化流程。


医院投入一百余万元购置抢救设备,现在胸痛患者可直接在120车上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检查信息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同时一键启动院内绿色通道


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在医院领导的谋划和各部门的努力下,“时间核准”“电梯难等”“路线设计”“床位紧张”等百余个大大小小的问题被逐个解决,救治时间计算精确到分秒,数项核心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截止2019年11月,胸痛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已降至2.28分钟,肌钙蛋白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已降至15.82分钟,STEMI患者D2B时间已下降至53.45分钟(最快记录17分钟),导管室激活时间下降至6.28分钟,胸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不仅是院内医护人员接受培训,120、安保员、保洁员、电梯员和周边地区网络医院等都必须知晓相关知识


细节决定成败,核心指标改善的背后,是医院对救治体系各处细节的精雕细琢。在以往,常常有心梗病人因心梗症状不典型而“走错门”,跑到其他不相干的科室做了无谓的检查,耽误了抢救时间。现如今,胸痛病人会通过院内标识和专业分诊,第一时间在胸痛门诊进行检查,胸痛门诊每月要接到数百位病人,通过心电图和肌钙蛋白等手段,筛查出真正高危的病人。这不仅仅需要体制机制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职工的“救治意识”的提高更必不可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密集培训、模拟演练、动员宣传、印发应知应会手册,让本院职工和江西省部分县级医院、网络医院、120等救治体系内的成员对胸痛救治知识烂熟于心,甚至医院安保员、电梯员都能准确说出胸痛患者的急救办法和救治流程。这样一来,无论患者在哪里发病,都能够被快速“识别”,为患者争取到时间。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心内科主任郑泽琪说:“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胸痛中心建设任重而道远,这是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担当”。


微信群的“直播”在继续,生命的救治在继续,一附院人的努力也在继续。



来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闻中心

编辑/姚秀秀   统筹/黄迅前  审核/万德芝


往期精选


痛心!33岁篮球运动员吉喆去世!癌症,为什么越来越年轻化?

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第二十一至二十三集)

辉煌七十年 健康江西梦丨“老爹”医生邹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