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量采购+医保谈判,本土药企迎来“降维打击”,未来创新药怎么走?政策避风港在哪里?

来源: 医药那些事儿/yehenala_678

“4+7”带量采购和2019年新一轮扩面必将持续影响创制药市场。创新势头越来越高,但医保谈判使创新药价格降至“平民价”,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都开启了低速增长的时代。未来的政策避风港在哪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医药工业实现累计收入1.8亿元,同比增速为8.4%,与2018年全年增速相比下滑4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5-2017年,国家医保收入增速高于支出增速,压力相对缓和,医药制造业增速大体维持在10%-12%的区间。随着2017年医保高支出增速的结束,整个行业增速开始下行,而2018年国家医保局的成立以及一系列控费措施最终将行业增速压制在7%一线。
 
中国药品市场行业增速在整体下行。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带量采购、DRGs等政策正在对存量仿制药市场进行“强干预”,“4+7”带量采购和2019年新一轮扩面必将持续影响创新药市场。创新势头越来越高,但医保谈判使创新药价格降至“平民价”,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都开启了“以量换价”的时代。
 
01 医保谈判,对本土药企的降维打击
 
近日,IQVIA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医院用药市场回顾。从销售额增长率来看,跨国药企产品依然名列前茅,势头强劲。
 
虽然跨国药企和本土企业都保持着积极的增长趋势,但跨国药企的增速明显更胜一筹。跨国企业2019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达到636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7.0%;本土企业第三季度的销售额约为1577亿元,增长率为7.5%。
 
这样的数据再次印证了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医保改革等政策对跨国药企的利好。从具体产品季度销售额来看,前十大产品中跨国药企占据6席,扬子江的阿片类镇痛药加罗宁排名第一,辉瑞两大明星产品立普妥和舒普深位列第二、第三。但从MAT(滚动全年数据,即从2018年第四季度到2019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增长率来看,罗氏的经典肿瘤药赫赛汀、安维汀创造了97.9%和77.5%的增长率,在所有产品中遥遥领先。
 
在以赫赛汀、安维汀为代表的抗肿瘤药的带动下,罗氏MAT年度销售额增长率高达39.8%,增长率在所有企业中位列第一。
 

这无疑得益于2017年进行的36品种医保谈判。罗氏率先对多款重磅肿瘤药进行大幅度降价,是跨国药企中较早对专利药采取“以价换量”策略者,而2017年以来,几款肿瘤药在中国持续放量,成功实现“以价换量”。
 
虽然总体而言,医保谈判在一定程度上利好国产创新药,而硬币的另一面,就是以低价换取中国广大市场的逻辑越来越被外资药企接受,全球新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价格进入医保,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极大压缩了国内me-too类创新药的生存空间。对本土企业来说是更大强度的“降维打击”。
 
这种趋势在不久前结束的2019年医保谈判中尤其明显。新增谈判品种和整体降价幅度均超过了往年,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艾伯维的阿达木单抗、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吉利德的丙肝药等都实现了超过60%的降幅,尤其是达格列净降低到4.36元/片,一年费用不足1600元,甚至低于国内仿制药阿卡波糖的价格。在国内,SGLT-2制剂创新药和仿制药都有企业在布局,恒瑞的恒格列净、东阳光的荣格列净、四环医药的加格列净等SGLT-2创新药都尚处于临床阶段。
 
最典型的是歌礼药业,在丙肝用药“4进2”的竞争性谈判中,吉利德和默沙东的3款丙肝药降价85%的幅度进入医保,本土药企歌礼却黯然出局。且不说从产品本身来看,歌礼的丙肝药相比于进口药并不占优势,进口药将价格压到了“地板价”,进一步打击这一国内首个DAAs的生存空间。且歌礼的丙肝药尚未打通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进医保与否对其产品放量有决定性作用。结果公布当天,歌礼制药的股价大跌25%,显示市场对其的担忧。
 
在医保谈判结果出炉之前,有分析师表示医保谈判结果会反映两个态度:第一是对创新药的整体态度,第二是对国产创新药的特殊态度。从结果来看,医保局这两个态度已经十分清晰:支持更多创新药进入医保,但价格上必须有绝对的诚意。同时对本土创新药并无特殊对待,本土创新药需要直面进口药的挑战,无论是疗效还是价格。
 
医保谈判结果公布的第二天(11月29日),资本市场也给出了明显悲观的反应,表达出对本土企业的担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策略已经发生了深刻转变,从以往维护全球价格体系的策略,转变为愿意接受“全球最低价”来换取中国市场更大的市场份额。对整体仍以“me-too”类创新药为主的本土创新药企,也迎来了创新策略转变的生死存亡时期。
 
 
02 创新承压,瞄准国际市场成必然

虽然价格端对创新药并不乐观,但自2015年以来,医药创新政策逐渐完善和系统化,港交所和科创板对医药创新企业的支持,都使得国内创新药的热潮与势头不减。2016-2018 年,创新药(仅 1 类)IND 数量从105 个提高到 224 个,整体数量翻倍;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2019 年创新药 IND 数量大概率会超过 2018 年,维持在 225 个左右。创新药临床Ⅰ-Ⅲ期试验数量从 615 个提高到 925 个,两年增长 50%。


头部企业也在加大对研发的大力投入,据东方证券研究所统计,医药生物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前 100 家企业 2018 年研发费用达到 356 亿元,同比增速达到历史峰值(+40%);2015~2018 年研发支出 CAGR达到了 29%,19H1 同比增速仍然保持在 15%以上;一级市场 Biotech 投融资情况也比较乐观,2019 年前十个月整体规模在 575 亿元,大体可判断与去年历史高峰持平。

 

但财通证券的观点认为,夸张点说,中国国内创新药价格正在向印度式仿制药靠近,本次医保谈判引入的“竞争性谈判”将来会被常规化利用,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做的产品都是me-too,未来会变成类似仿制药竞争的低价模式。
 
财通证券认为,如果没有欧美市场,国内空间在价格压缩的情况下会越来越小,中国创新药企业必须要将眼光放在国际市场,真正想做好创新药的中国企业一定要同时进行欧美申报。近期一位即将有重磅创新药上市的国内企业首席执行官也告诉E药经理人,该产品在国内成功后,对产品更大的期待还是来自欧美市场。“如果在国内卖十亿人民币,那可能在美国能达到十亿美元。”
 
本土创新药的国际化之路才刚刚看到收获的苗头。近期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获美国FDA批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首个在美获批的本土创新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创新产品正在进进行全球临床试验,如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正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和记黄埔与阿斯利康共同开发的沃利替尼正在进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等等。
 
03 生物制品是政策避风港

必须要注意到的是,行业规模在可见的时间周期内都是稳步增长的,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即使是仿制药也还有不小的博弈空间。
 
2019年前三季度,国家医保基金收入和支出增速分别为 13.7%和 20.1%,支出增速依然维持在历史高位,一方面是“三保合一”后整体保障水平的提升,另外一方面则是由于谈判目录纳入了较多创新药。截至 2019Q3,国家医保基金共结余 2.63 万亿元,年内新增 2892 亿元。而同时,近年来国内商业保险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占比已经超过10%,未来仍然会进一步提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终端支付能力。
 
在全行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依然有不少细分领域保持了快速发展,比如疫苗、生长激素等生物制品领域。


据统计,我国疫苗行业市场规模从 2008 年 102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 286亿元,CAGR 为 10.86%,2018 年由于长生生物事件市场规模略有萎缩,2019 年行业内部正本清源,重新恢复高增长。其中,2018年我国二类疫苗市场增长明显,如EV71疫苗销售规模约53亿元、HPV4四价疫苗销售规模约30亿元,目前以HPV疫苗、13价肺炎结合疫苗等大品种疫苗处于放量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疫苗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且确定性明显。
 
生长激素也存在巨大的潜在空间。2015~2018年间,由于供给端推陈出新、需求端强劲推动,三件内CAGR达到38.26%。目前,生长激素共有三种类型:粉针、水针与长效剂型,分别定位不同消费能力的客户群体,产品的高端化与多元化持续为市场扩容,长效剂型潜力巨大。从地域角度看,生长激素的消费多集中在一二线等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潜在市场空间有待挖掘。


东方证券研究所认为,国内医疗保障行业制度建立20 余年,标准化监管工作仍在进一步推进,加之医保基金提高使用效率的诉求较强,因此近年针对各子行业的监管政策频出不迭,节奏上大体为:2017-2018 年针对医药商业、2019-2020 年针对化学制药、2020 年往后大概率会针对器械与高值耗材。而生物制品由于高技术含量与资源稀缺性导致其成为为数不多的政策免疫行业,且具备长期成长性,未来发展确定性高。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财通证券研报《2019医药谈判结束,国内药企压力逐渐显现》、东方证券《变革中求生存,博新守旧》


来源|E药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