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张爱国:援疆,是荣誉,更是责任

来源: 温州市中医院/zyy1923

人物介绍

张爱国

男,中共党员,1985年1月生,浙江瑞安人。拜城县人民医院中康科副主任医师,援疆前为温州市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援疆期间获“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四比四创’活动团结奖”、“温州援疆人才‘创先争优积分管理’先进个人”、“温州援疆指挥部优秀共产党员”、“拜城县‘最美医生’称号”。

做为援疆医生,要承载的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因为我知道我不是去走一个过场,而是要将知识和技术的种子,带去边疆,在那一片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一年多前,张爱国医生在离温前医院欢送会上作的发言。现在听来,仍能感觉到那种流淌于心间的滚烫,还有些许的感动。就是这样,他怀揣一颗炙热的心,来了。告别老迈的父亲、柔弱的妻子以及年幼的儿子,从东海之滨跨越近万里,来到这西域边陲小县-拜城,挥洒青春和热血。随着慢慢地融入,他的心境也在不知不觉间彻底转变,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恋恋不舍,称呼上也从“他们”,转变成了“我们”……




“拜”为“巴依”一词音译变音而来,意为富庶。拜城隶属于新疆阿克苏,位于天山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间盆地、渭干河上游流域。海拔1200米,就是这样一个小县城,总面积是温州的1.4倍,但总人口数却只有温州的1/40。无怪乎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在这里,茫茫的戈壁滩,五彩的丹霞山以及长年不化的雪山冰川,犹如一卷神秘古画,缓缓开启。在他看来,遇见它,早已是命中注定,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段旅程

初进拜城,最先遇到的是当地恶劣的环境。虽说他早有心理准备,但身体多多少少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病态反应:主要还是沙尘多、气候干燥、水土不服、早晚温差大等原因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总算适应了,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然后就是心灵上的“空虚”。忙碌的工作之后,是寂寞的生活,单调枯燥,且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多余的娱乐,每天饭后散步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项目”。最后是思乡之情。离家万里,他总会时不时想念家门口的路灯;故乡的明月;长年吃药年近70的父亲;牙牙学语跌跌撞撞的小子;赡养老人抚育小孩的妻子,然后时不时会发一阵呆。突然想起一句歌词:“我想我的思念是一种病,久久不能痊愈”。好在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援友,在生活、工作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安慰,很快,便渡过了最初艰难的日子,开始以最大的热情和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之中去。

沙尘暴下的指挥部大院

到医院第一天,张院长告诉他,科室主任刚刚离职,现在全科只有一个有证的医生,其他都是新进的大学生,总床位数60张,康复理疗设备都很齐全,但是很多都是搁置状态,没人用,也没人会用,就等着你们温州专家来,给我们开起来呢。听了这番话后,他的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好吧,这是从头开始的意思吗”,不由担心自己能不能挑的起这副担子。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他开始一边了解科室同事熟悉流程,一边思考如何开展工作。目前的康复科,仅仅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病人清一色的颈肩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医生不会内科用药,不管疗效如何,治疗全是针灸、中频加蜡疗,整一个单病种。医师没有康复概念,甚至不知道开什么治疗项目。所以“什么是康复、康复医生要做什么、康复医生与临床医生的关系”,是他给科室同事讲的第一堂课。知道了“你是谁”、“要干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做”。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是根本。那段时间里,他除了收治病人,会诊以外,就是完善科室规章制度,规划半年学习内容,制订计划表,剩下的时间就给同事讲课,都是选最基础的一些内容,比如:《颅脑解剖图谱》《颅脑的功能分区》《脊髓的解剖和功能》《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神经科查体》《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脑出血诊疗规范》《脑梗塞诊疗规范》《卒中后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上肢肌肉解剖及功能》《下肢肌肉解剖及功能》《良肢位摆放》《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定》等等,同时诊疗过程中言传身教,反复解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医生慢慢学会了如何查体、如何评估,如何选择治疗项目,如何规范化治疗。病种也不仅仅局限于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开始陆续收治一些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脑出血、脑梗塞等病人。现在,科室的医生基本上能独立完成常见的骨科康复、神经康复病人的收治,同时对会诊病人的早期康复,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当然,这之中科室医生可能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关于用药等问题,但他相信,随着经验的增加,这些医生都能成为一名名合格的康复科医生。

随着科室医生业务能力的逐步提升,他们对康复项目的适应症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那么目前单一的治疗项目,显然不足以应对各类病人的治疗,开放部分搁置的设备仪器刻不容缓。所以,他在学习临床知识的同时,给他们增加了仪器设备相关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疗程等等,同时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目前重新开启的设备有冷疗仪、三维步态分析仪、姿势控制评估治疗仪、情景模拟评估治疗仪、等速肌力训练仪、生物反馈训练仪等。这些设备的投入,极大的丰富了治疗的项目,让治疗从最初单一的局面向多元化转变,同时部分病人治疗效果极佳,使得科室口碑变得越来越好。

在技术方面,他主要开展的是超声定位下注射技术。之前这边的部分病人,足底疼痛、膝关节疼痛行走不能,肩周炎活动受限等,都是用中频加用蜡疗一通治疗,不管疗效如何,一个疗程之后都要出院。偶尔骨科会诊后,需要关节腔注射药物的也很麻烦,需要会诊后取药,送病人去骨科处理,还要约医生,程序相当繁琐。加上神经康复的病人增多,部分存在肌肉张力过高,姿势异常,影响训练,需要肉毒素注射治疗,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别科医生。他想着对于康复科医生来说,精准注射技术本身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超声定位相对简单、无创、直观,所以是当前主要的定位手段,因此科室开始积极申报新技术新项目,他则带着徒弟,筛选病人,和超声科一起开展超声定位下注射技术。刚开始,讲解肌骨超声成像、如何识别肌肉、如何分辨异常组织信号、如何进针,再加上治疗,一个病人需要花费1个多小时,随着技术的熟练,操作所需时间也在慢慢的减少,先后总共开展40余例,均效果显著。其中有一个老太太,之前因为膝关节疼痛,不能走路,常规治疗1周后,效果不明显,经过关节腔注射之后,第二天就说全好了,第三天居然出院了,不得不感叹精准治疗有时候真的很神奇。

一年多来,他在科室开展小讲课40余次,带教查房210余次,会诊120余次,同时在全院大讲课8次,并多次到老干部中心、社区、孤儿院等地做健康宣教、慰问活动。还会不定时同医疗队其他成员,到黑阴山乡、老虎台乡、赛里木镇、克孜尔乡、米吉克乡、独立连、步行街等地开展义诊活动,送医送药,让老乡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感受到党和国家给出的好政策。

除此之外,他在这里还结对了一家维吾尔亲戚,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到亲戚家里做客,亲戚家在赛里木镇,经过大巴扎的时候,他会顺手买些“伴手礼”,一般都是油、面粉、洗衣液、洗漱用品等等日常能用到的东西。而亲戚也会早早的收拾好家里,摆上水果、囊、酸奶等招待他,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他们之间的开心笑容,让我们看到了维汉一家亲的真诚。



援疆,不一样的经历,荡涤了他身上的浮躁之气,同时也丰富了他人生的内涵。在辗转沉思的多少个日夜,他真真切切的感知到了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的深意。那是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奋斗在祖国边疆,垦田戍边,承受着风沙和低寒,风雪中前行,寂寞中坚守,保稳定,谋发展。他总说:“或许我们能做的微不足道,但我们愿意立足本职,并为之更加努力。援疆,是荣誉,更是责任”。 


查看下方精选文章
温州市中医院党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

【预告】“细料”到底是啥东东?本周四,水心院区,中药师带你好好认识ta!

【科普】健身走方式不对反伤身,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点 在看 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