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正处于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4+7”带量采购等政策正持续推动医药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不断影响着创制药的市场。目前,行业内的创新势头越来越高,但医保谈判使创新药价格降至“平民价”,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都开启了低速增长的时代。那本土企业未来到底该如何走呢?
2010年全球销售额前十大药物中有5款为生物药,到2018年全球销售额前十大药物中有8款为生物药,生物药在未来具备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全行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相反有不少细分领域保持了快速发展,比如疫苗、生长激素等生物制品领域。
例如,2018年我国二类疫苗市场增长明显,如EV71疫苗销售规模约53亿元、HPV4四价疫苗销售规模约30亿元,目前以HPV疫苗、13价肺炎结合疫苗等大品种疫苗处于放量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疫苗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且确定性明显。
此外,生长激素也存在巨大的潜在空间。2015~2018年间,由于供给端推陈出新、需求端强劲推动,三件内CAGR达到38.26%。目前,生长激素共有三种类型:粉针、水针与长效剂型,分别定位不同消费能力的客户群体,产品的高端化与多元化持续为市场扩容,长效剂型潜力巨大。
虽然生物药研发潜力巨大,但也不能盲目创新。未来创新药企业还要在实质品种上下工夫,创新药不仅仅是“新”,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重大的临床需求,“新”不一定有价值,“能不能满足临床空白,实现重大替代,才应该是未来生物医药创新的一个基本点。
随着“4+7”带量采购新政的不断落地执行,以及处方外流的加速度,院外市场已经成了医药行业关注的重点,药品零售渠道可以成为药企大部分处方药差异化推广的场所,此次4+7后,药价大幅跳水,使药品从医院的盈利板块变为成本板块甚至负担,此时处方外流成为可能,将有利于更多药企会寻找药店进行处方承接。
目前,包括连锁药店、单体药店、网上药店等在内的零售渠道正在逐渐成为药企们新的争夺之地,尤其是那些没能中标带量采购的药企,这些零售渠道显得更加重要。
例如前段时间,哈药集团营销有限公司与吉林大药房签署连锁战略合作协议,将连锁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深度布局市场。例如从今年以来,哈药就一直在不断加强与零售药店、医药电商等渠道之间的合作。此前的6—7月,哈药还分别与国药控股、漱玉平民大药房以及111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国内市场药品价格进一步压缩的情况下,中国创新药企业必须要将眼光放在国际市场,真正想做好创新药的中国企业一定要同时进行欧美申报。近期即将有重磅创新药上市的国内企业执行官表示,该产品在国内成功后,对产品更大的期待还是来自欧美市场。“如果在国内卖十亿人民币,那可能在美国能达到十亿美元。”目前,在本土药企大力开发创新药的同时,其国际化之路也已经看到收获的苗头。
例如11月18日,港股上市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宣布,与专注于开发用于免疫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的韩国生物技术公司ABL Bio签署协议,双方就两个双特异性抗体项目开发达成合作,这也成为中国CDMO企业斩获的又一国际订单。
中国作为世界疫苗生产大国,已经有四个产品经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还有数十个产品正在申请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通过后,按照国际采购要求生产、出口疫苗的条款,也将成为中国疫苗企业走出国门的政策导向,为疲于在国内打价格战的疫苗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END
内容来源:中国制药网
(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我们在24小时内删除,详情请联系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