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连续13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荣膺幸福示范标杆城市
记者 柯静 通讯员 詹雅/文 张之冰 李忠/摄 部分图片由市卫健委提供
在2019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上,杭州再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座连续13 年获此殊荣的城市,并折桂组委会特别奖——“幸福示范标杆城市”。幸福是什么?在2019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如此诠释: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对一座城市而言,“最具幸福感城市”就是人民对这座城市最高的褒奖。
如此殊荣,为什么是杭州?或许这些来源于杭州人生活中的片段,就是最好回答。
在杭州,龙头医院们力争让病人不出国,就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诊疗服务;在杭州,社区医院的家庭签约医生们努力使服务面更广,服务更优;在杭州,市民告别病历本,刷脸就医、看病只付一次费,舒心就医让市民交口称赞;在杭州,院前急救与公安、交通、医院应急联动,为急救病人提供更合理的调度、救治、转送、交接方案;在杭州,出生一件事,办事一次也不用跑……
杭州让人感觉幸福的奥妙在于,杭州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们过健康而有品质的生活,这是民生幸福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要做身体健康的民族。
当下,杭州正大步迈向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在擘画国际化梦想的道路上,绘就一幅健康中国示范区的幸福图景亦成为其中重要一部分。杭州正以更实作风、更快行动、更高标准、一流状态发展更高水平的健康事业,让人们健康幸福的笑容更加持久、更加灿烂。
八个关键词,正是杭州卫生健康领域高位提升的核心密码,以此托起杭州市民稳稳的幸福感。
【关键词1】 城市大脑赋能 舒心就医“最多付一次”
数据解读:全市253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提供“最多付一次”服务,已有2391万人次获益,就诊时间平均缩短1小时。全市43家医院,79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了刷脸就医。
方便,省时,贴心,这是杭州人看病就诊的实在体验,带有浓厚杭州标签的便捷就诊流程样板,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而今,杭州卫生健康领域高位提升,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以“城市大脑”统筹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建设应用这一契机,让病人在就诊初,搭上数字化的快车。
通过城市大脑中枢系统的数据赋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的“关键小事”中有更好的体验,几大场景应用可圈可点,市民点赞最多,感受最直观的是舒心就医环节——最多付一次,把原来的医生诊间、自助机多次付费减少到一次就诊就付一次费。
患者可以根据个人信用情况获得门诊、急诊500—5000元不等、住院15000元的信用额度。在这个额度内,患者整个就诊过程中不需要支付费用,可在就诊结束后48小时之内,或者离院前通过自助机或手机等进行支付,甚至可以对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看病产生的所有应付费项目进行合并支付,真正做到了“最多付一次”。
今年4月1日, “最多付一次”舒心就医在杭州11家市属医院上线。在杭州市儿童医院,家住蓝天花园的李女士带儿子鹏鹏看病只花了22分钟,她说:“这在以前真不敢想。”
截至11月30日,全市11家市级医院、38家区县(市)级公立医院、19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省级医院、5家专业站所和1家民营医院共计253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提供“最多付一次”服务,已有2391万人次获益,就诊时间平均缩短1小时。
舒心就医让医院更有序。现在,在杭州,收费窗口大排长队的场景已消失了,据统计,11家市属医院从开展舒心就医前的127个收费窗口,减少到目前的57个窗口,收费人员从台后走到台前,做起了引导舒心就医的志愿者。
除此以外,基于城市大脑中枢系统的数据赋能,杭州市卫健委还打造了“健康医保卡”“刷脸就医”“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共享”“急救志愿者救治互联”“急救一键护航”等系列应用场景纷呈,把老百姓看病就医的“烦心事”变成了舒心就医的“暖心事”。
以前在电影中真实可见的刷脸技术,真实应用在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构建患者身份认证体系,我市将实现信息建档、挂号就诊、费用支付、报告读取等多环节,都可通过刷脸完成。当下,全市已有43家医院,79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了刷脸就医,年底前将实现市县医疗机构全覆盖。同时,市卫健委联合市医保局,在全市范围实现参保人员电子病历区域共享,逐步用电子病历取代医保纸质证历本,让患者进医院的袋子越拎越轻巧。
【关键词2】 一键护航 城市急救智能联动
数据解读:“一键护航”系统在试点地区运行,平均节约时间50%。今年12月底前,“一键护航”系统将完成全市覆盖。截至11月底注册志愿者人数共有近9000人,发送任务数有400多次,参与救治的志愿者22人次,打通了急救最后一公里。
患者突发急性心梗,从家属拨打“120”电话,到医院胸痛团队接到患者,启动院内救治预案,仅仅用了16分钟。其间,志愿者先行急救,无缝对接120急救团队。这看似“科幻”般的急救模式,正是杭州新上线的城市急救智能联动系统运行的真实写照。
这套依托城市大脑、包含四大子系统的卫健系统,正为院前急救提速增效,给杭州市民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随着杭州城市国际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影响急救反应时间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重大创伤患者更需分秒必争。
借助杭州市“城市大脑”平台大数据分析测算,救护车在出车时,平台自动为车辆匹配并发送精确的导航路径,路径发送到车载信息终端,自动引导,避开拥堵路段,使救护车在不闯红灯、不影响社会车辆的前提下,安全、快速、顺利地通过每一个路口,达到全程绿灯放行,打通全绿色生命通道,缩短病人转送时间,提升救治效率。
4月初,这套系统在萧山区试点以来,已累计护航437趟,平均节约时间50%,既保障了行车的安全,又为抢救也赢得了时间。今年12月底前,“一键护航”系统将完成全市覆盖。
同时,为了给杭州市民打造安全可防的急救网,我市现已实现区域急救资源和急救事件数字信息电子地图的实时共享。当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如果患者需要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急救医生可以借助院前院内互联互通系统,将相关医疗信息、病人生命体征等发送至准备送往的医院,让院内医生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病人未到,信息先行。”
为了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打通急救“最后一公里”非常重要,城市大脑卫健系统中设有急救志愿者救助系统,急救中心派出救护车后,还会根据患者病情,有选择地将救护任务发给患者附近急救志愿者,对伤病员实施初级医疗救护。截至11月底注册志愿者人数共有近9000人,发送任务数有400多次,参与救治的志愿者22人次,打通了急救最后一公里。
如今,基于城市大脑卫健系统的城市急救智能联动系统已具雏形,“一键护航”系统、“急救市县一体化”数字信息系统、急救志愿者救助系统、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已分别投入试运行。我市已构成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专业院前医疗急救力量、急救志愿者的多层次社会急救网络体系。
【关键词3】 出生一件事 一次都不用跑
数据解读:全市所有助产机构都提供“出生一件事”联办服务。截至11月30日,通过杭州市出生“一件事”服务已提交联办申请18070件。群众通过一件事联办,年均可减少群众跑腿40万次,人均缩短办理周期6个工作日。
新生儿出生办手续就像“网购”一样方便了,手机点点,多证一站办理。这是越来越多杭州新手爸爸妈妈的幸福感受。
12月3日,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喜添千金的刘爸爸下载了“杭州健康通APP”后,就在护士协助下,上传了夫妻的结婚证、身份证照片,并勾选了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户口申报、市民卡、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婴幼儿保健册、家庭医生签约等选项后,一键“下单”。“也就10分钟,女儿的手续就办好了,又快又方便!”刘爸爸感叹。
从多件事到一件事,从办事至少3天起到10分钟,“出生一件事”,一次也不用跑,刘爸爸笑着为卫生健康服务的“最多跑一次”大大点了个赞。
事实上,这是杭州市卫健委积极响应省委提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的要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一个缩写。2019年,市卫健委牵头将改革视角从部门内部“单个事项”向群众眼中“一件事情”逐渐转变,打通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让信息互通取代群众多跑,6月20日前,杭州市卫健委完成市级出生一件事多证联办系统开发,建立了便民、惠民、高效、经济、具有杭州特色的“出生一件事”办理模式。
当下,全市所有助产机构都提供“出生一件事”联办服务。截至11月30日,通过杭州市出生“一件事”服务已提交联办申请18070件。群众通过一件事联办,年均可减少群众跑腿40万次,人均缩短办理周期6个工作日。
【关键词4】 先心病筛查 为民办实事
数据解读:从3月19日试运行至11月30日,已累计实施先天性心脏病“双指标法”筛查新生儿76624例,筛查率88.20%,筛查阳性3032例,筛查阳性进一步心超检查人数2853例。
咚咚咚,强而有力,这是一个新生儿健康宝宝的心跳声,然而,还有一部分宝宝的心跳让人揪心。先天性心脏病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出生缺陷疾病,也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及早发现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并开展全程健康管理,让这些孩子的家庭负担小一点?这是作为2019年杭州市政府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是指2019年在杭助产医疗机构出生的新生儿,家长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均可让宝宝免费享受“双指标法”筛查,即通过心脏杂音听诊和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对出生后6-72小时内的新生儿进行先心病筛查。对于初筛阳性≥1项者均需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从3月19日试运行至11月30日,已累计实施先天性心脏病“双指标法”筛查新生儿76624例,筛查率88.20%,筛查阳性3032例,筛查阳性进一步心超检查人数2853例。
为确保实事项目顺利推进,市卫健委明确55家助产医院作为筛查机构,33家医院为诊断机构,198家基层医疗机构为随访管理机构,形成筛查、诊断、随访闭环式的业务网络架构。筛查阳性新生儿信息发送其常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服务实施随访管理,督促阳性新生儿早诊断、早干预,协助落实后续治疗方案并做好转诊服务。
筛查合格的一个红章背后,蕴含着民生大计,饱藏提高人口素质的用心良苦。据了解,第三方测评此民生实事项目总体满意率占90%以上。同时,杭州市卫健委相关部门每月通过“96053”公益咨询电话,已向500位已做过筛查的家长了解项目实施情况,知晓率和满意度都较高。
【关键词5】 典型选树 明灯照亮医患前行路
数据解读:杭州共有卫生机构5377个(其中医院316个),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1.7万人。百名最美医师背后,医者都是最美。
有这样一群人,在无影灯下竭尽全力,只为看到患者有力的心跳;有这样一群人,不顾危险向前奔跑,因为生命需要争分夺秒;有这样一群人,言语间,听懂每一个平凡人的健康渴求。在杭州这条以人为本、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提升生活品质的健康之路上,医生不可或缺,在杭州,医生典型选树,用明灯照亮了医患共同的前行路。
沈醒杭,市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第六届浙江省道德模范,杭州市十大道德模范,她与家人在外旅游,遇到溺水者,第一时间冲上前,持续长达30分钟心肺复苏,成功救回一条生命。
何嘉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入选第六届“最美杭州人”。75岁高龄的她每天坚持7点上班,为的是能多看几个疑难杂症的病人。在她的培养下,杭州市中医院妇科业已形成一支热爱中医、术业精湛、口碑优良的何氏流派传承团队,被同行称誉。
王永钧,市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荣获“杭州工匠”称号。82岁的王永钧坚持天天上班,到王永钧这里就医的外地病人很多,他一次一次为患者加号,半天的门诊常常会延长五六个小时。在王永钧看来,医生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悬壶济世的“大爱之术”。
张筱凤,市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荣获“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同时,张筱凤主任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张勇一起当选杭州第五届杰出人才,第三届杭州工匠。30多年来,张筱凤领衔的消化内科团队累计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量稳居全国前三甲。除了临床工作,张筱凤和团队成员就自发组织了“消化直通车”,将知识科普的种子撒到基层。
吴光潮,乾潭镇梅塘村乡村医生,当选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6月月度人物。作为一位乡村医生,吴光潮守护着一方村民的健康,一干就是一辈子。为了更有效地帮助村民,他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使当地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事实上,这几年,我市每年都选出百名最美医师,但百名最美背后,折射的是我市医生队伍的最美现象和无数最美医生,截至2018年末,杭州共有卫生机构5377个(其中医院316个),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1.7万人,这些医护人员彰显的都是灼灼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
【关键词6】 健康杭州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数据解读:杭州市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在2019年,择优选择全市至少50%的农村文化礼堂开展试点行动,2020年,覆盖至全市80%的农村文化礼堂,到2021年,实现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工作的全覆盖。连续四次,杭州上榜国家卫生城市并获通报表扬。
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以单纯的医疗服务转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杭州在打造健康中国示范区的道路上,目标清晰,行动力满满,从城市到乡镇,健康杭州建设有声有色,以协调推进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和健康人群、健康产业六大建设任务,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在富阳区春江街道新建村友谊文化礼堂,一场急救技能培训、一次健康义诊、一套健康运动指导、一场养生讲座……来自杭州的专家组队,带着健康大礼包而来,这让乡村居民乐开了花,也让别村居民羡慕不已,盼着专家和医生赶紧来自己村里走走。
今年6月以来,杭州市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正式启动。这项行动以农村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以“健康讲座、健康支持性工具、健康活动、健康服务、中医药进文化礼堂”等“健康五送”为手段,在广大农村群众中普及健康知识。
另外,在城镇,我市继续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举办2019年度第七届市民健康知识大赛,大赛网络答题阶段实现了7天42万人次参加的新突破。
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市民健康素养稳步提高,生命质量显著提升,来自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杭州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2.55岁,与2017年的82.42岁比较增加了0.13岁,高于全国平均预期寿命5.5岁。
作为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健康水平的综合评选,在2018年国家卫生城市(区)和国家卫生县城(乡镇)的复审结果中,我市不仅顺利通过复审,并且在复审中成绩突出,获通报表扬,成为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连续四次受到全国通报表扬的城市,这无疑是对健康杭州建设最实在的肯定。
【关键词7】 医联体+医共体 基层百姓享健康红利
数据解读:自资源下沉工作开展以来,市级医院已累计下派常驻人员830余人,下派短期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2.6万余人次。医联体工作开展5年多来,市县两级医院已累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疑难影像会诊15.8万例,疑难心电会诊6.6万例。7个区、县(市)的29家县级医院、1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共挂牌组建了25个医共体,实现医共体建设县域全覆盖。
优质医疗资源,不仅仅为杭州市民造福,如今在基层和乡村,那边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市里专家大咖的问诊。这些年,杭州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的步子从未停歇。自2013年起我市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2019年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医联体建设,建立以资源共享和分级诊疗为重点的城区医联体。
以市一医院等5家市属三级综合医院为牵头单位,分别与六个主城区的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组建5个资源共享型医联体。建立以托管办医为重点的城乡医联体。以“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为抓手,组织9家市属三级医院托管全市24家县级医院,建立全面托管、重点托管和专科托管三种协作模式的医联体。
截至目前,市级医院已累计下派常驻人员830余人,下派短期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2.6万余人次。让当地群众大病不出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家住桐庐县城南街道的张晓,每个月都去桐庐县第二人民医院找市一医院的专家看诊,她说:“以前看个病,起码转两趟车,来回三个小时,但现在,专家就在家门口,省心又省力!”
另外,我市还先后在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建德、桐庐等区、县(市)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截至今年3月,7个区、县(市)的29家县级医院、1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共挂牌组建了25个医共体,实现医共体建设县域全覆盖,积极探索具有杭州特色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关键词8】 家庭签约医生 守护基层健康
数据解读:全市19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为304万签约居民提供健康服务。第三方对主城区签约服务质量调查,签约居民对其签约医生的满意率达到98.96%。
“这声‘感谢’我记挂了三年,这会我能走动了,赶紧过来了!” 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韩兴璋老人送来了一面“迟到”的锦旗,三年前,韩大伯高血压发作,导致车祸发生,多亏家庭签约医生及时赶到,正确判断并施救,救了韩大伯一命,如今韩大伯恢复得很好,即便搬家,他也一直记挂着靠得牢的家庭签约医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2014年9月,签约服务出现在杭州市民的生活中,经过多年摸索与创新,我市初步组建起一支以签约居民需求为导向,覆盖全域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团队,目前,全市19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为304万签约居民提供健康服务。正是家庭签约医生,才铸就了市民最为扎实稳固的健康防护网。
家庭签约医生,接触的是家长里短,但却守护着基础的健康防线。这些年,杭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家庭医生团队为载体,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强化医防融合。
签约体东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老糖友张大伯在家庭签约医生的管理下,控制住了多年失控的血糖,他和包括他在内的28位糖尿病患者联名写了一封表扬信,点赞家庭签约医生。
当下,我市实施签约服务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76%和87%,一大批像张大伯这样的慢病患者,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健康管理。
另外,家庭医生团队还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服务需求提供精准健康服务,密切与签约居民的联系,当好签约居民的健康参谋。推出两年的慢病长处方服务,持续为患有慢性病的签约居民提供省时省力的医疗服务。截至10月底,家庭签约医生已为全市签约慢病患者开具长期处方190余万张,同时,在社卫中心,这里的绿色转诊、专家号源预约,都很叫得灵,在主城区已建立家庭病床3400余张,家庭签约医生上门服务,让市民与医生的心,越来越近。
根据第三方对主城区签约服务质量调查显示,签约居民对其签约医生的知晓率达93.83%,签约居民对其签约医生的满意率达到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