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下传,不断不替—专访孟河医派名家张继泽

来源: 邳州市中医院/pzszyy86222070

提示点击上方"邳州市中医院"关注我!

从一个26人的门诊部发展成为拥有2500张病床,日门诊量20000余人次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历史悠久的医学流派——孟河医派。现年93岁高龄的原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张继泽是江苏省中医院的创办者之一,同时也是孟河医派的第四代传人。

孟河医派崛起于苏南,发扬于苏中。

孟河,是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新北区)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小镇。自古为水上交通枢纽,经济繁荣,文风鼎盛,经济、文化的繁荣又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小镇只有百十户人家,却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导下,孟河镇弃儒从医者众,或继承家学,或受于师门,且受儒学的影响,同业相互切磋,阐发古典经籍之奥义,或下承诸子百家之说,逐渐形成孟河医派。

光绪五年(1879年),丹阳是个极繁华的县城,7岁的贺季衡患上肠痈,卧床一年有余,右脚残疾,治好他的医生叫马培之。14岁时,贺季衡就来到了与丹阳接壤的孟河,拜马培之为师。6年后,学业期满,贺季衡回到丹阳,以善于治疗温病、脾胃疾病及疑难杂症著称,名声大噪,广收门徒。其学生中有一位从小体弱多病,名叫张泽生,也是丹阳人,19岁跟着贺季衡学医5年,民国8年(1919年)起,24岁的张泽生自立门户,与其同门师兄颜亦鲁并称“南颜北张”。至此,孟河医派传到了第三代,其名声和口碑在江南流传开来。

“孟河医派,永传不替。”张继泽老先生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的这八个大字,不仅是张老的父亲——张泽生写给儿子的寄语,更是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对第四代传人的嘱托。

张继泽老先生不仅习得父亲的真传,年轻时更接触到了各类医学精要。1948年7月,张继泽从孟河医派名家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1950年,张继泽考进苏南卫生干部学校,在校学习。1952年,张继泽被派往卫生部主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这些不间断的学习让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张继泽为将来的医学研究和流派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亟待一个大展拳脚的契机。

195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南京下关的扬子饭店召开了全省中医代表座谈会。会上提出成立江苏省中医院,与会的中医积极响应,纷纷报名参加筹建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南京市碑亭巷石婆婆庵8号,江苏省中医院从这里开始了长达六十五年的发展之路。当时,在江苏省卫生厅中医科工作的张继泽全程参与了医院的筹备工作。1955年,省卫生厅决定将医院迁至汉中路155号,再次参与迁院工作的张泽生于次年与同门师兄颜亦鲁共同进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1978年,张继泽升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主抓业务与门诊。1983年11月,因年龄原因改任医院顾问,主持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至1985年12月底。同年,在江苏省中医院任主任医师。

行医七十载,张泽生老先生不仅精研医术为患者服务,更广收门徒,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将孟河医派精湛的医术与博德普济弘仁的医学精神传承下去。江苏省中医院140多种自制药剂,其中,肺宁合剂、乌芍散、气滞胃痛颗粒等“明星”制剂皆出自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这个从苏南起源的医学流派,在张继泽老先生与其同门师兄弟的引领下,其名声不再仅仅在丹阳流传,以江苏省中医院为媒,孟河医派在苏中壮大和发扬。

但孟河医派没有停下脚步,为了传承和传播孟河医派名家张继泽教授的学术思想、技术专长,培养更多的基层中医药人才,张继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邳州市中医院基层工作站即将启动。这是孟河医派北上的第一步,未来孟河医派将在苏北落地开花,培育更多优秀中医药人才,与其他医学流派互相交流,融会贯通,让中医之魂永传不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