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卢海:他把医学当做信仰,为无数人带来了希望的光!

来源: 京华卫生/BeijingJKBB


如果说所有医生都是完美主义者,

那么,他则要加个“更”字。

每一项操作,

他都会斟酌“怎样才是对患者最好的选择”。

无论是术式的创新,

还是更为精细的专业领域探寻,

他都从不畏惧挑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一位医者~



北京同仁医院



卢海,1967年8月出生,1993年7月参加工作,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外伤学组副组长。中国眼微循环协会委员。出身于医学世家的卢海,继承家风,在医疗岗位上无私奉献,诠释了医生这个特殊而又神圣的职业。


医学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信仰


卢海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自幼耳濡目染了父母的从医之道,使他从小就对医生这一职业充满了崇敬。为此,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全部填的是医学院,并如愿以偿,踏入医学的殿堂。成为一名眼科医生后,当卢海看到经他治疗的患者摆脱黑暗重见光明的时刻,他感到特别欣慰和自豪。


记得有一次,卢海在赴内蒙古扶贫活动中,为一位因患白内障失明13年的90岁老人实施了复明手术,当他为老人揭开纱布时,老人终于看见了10多年未曾谋面的女儿,不禁老泪纵横,她拉着女儿的手说:“你都老了。”母女俩相拥而泣。那一幕深深地印在卢海的脑海里。他突然强烈地意识到,眼科医生对于他,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光明的事业!


他常说:“医生为患者治疗,不光是医学范畴,还有人文范畴。纵观所有的医疗技术创新,都是在人文关怀的前提下,从减轻患者病痛为出发点的,这同时也关系到新技术的价值和生命力!”


2001年以前,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白内障和眼底病变,则需要先后接受两次手术,中间至少要间隔两周以上。尽管当时自己的专业方向是眼底病变,但“总是为患者着想”的卢海还是忍不住动了心思: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个联合手术同时解决两个问题?


卢海在聚精会神地为患者做手术


然而,实际的操作并非简单的“联合”二字。当时正值医疗圈开始盛行分科细化阶段,这一决定相当于对两个原本独立分开的亚专业领域的成熟术式进行挑战。同时,这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个手术一气呵成,白内障手术不能影响眼底的操作,眼底操作也不能影响植入人工晶体的位置,二者需要完美结合。


卢海便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1年,34岁的他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白内障及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良,大量病人不仅免去了一次手术,两次手术合二为一,而且治疗效果明显要好得多。渐渐地,这种技术在国内流传开来。


勇攀技术新高度投身儿童眼科事业


2003年,在成人眼底方面已经颇具建树的卢海又为自己探寻了新的方向——在北京同仁医院小儿眼底病开拓者陈惠茹教授的极力引导下,他开始涉足小儿眼底领域。


“一般来说,做小儿眼底的大夫需要有10年成人玻璃体切除手术的经验,而能做成人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大夫也要经过5年左右的锻炼才能得心应手。”尽管此前已经有了多年成人眼底手术的经验,但迈入更为精细的儿童眼底专业,他当时也觉得压力山大。


卢海为患儿看病时用玩具逗他开心


虽然都是同样的学科基础和手法,由于孩子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儿童玻璃体的特性与成人具有很大不同,换句话说,就是此前几乎没有通行的手术原则,极其考验医生对于眼球的生理、病理的把握。“可以说每一个儿童的手术方案都是个性化的定制。”


然而,卢海从来不惧怕挑战,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查阅相关资料、斟酌病情旁观手术……彼时,恰逢微创玻璃体手术技术进入国内,对新技术异常关注的卢海也成为我国第一批学习该项技术的医生,并在学成之后逐步将其应用于儿童眼底手术,极大地减轻了小儿的术后创伤。


曾经有一个先天性小角膜的3个月龄女宝宝,角膜直径仅仅6毫米,每只眼睛都汇集了原始玻璃体增生综合症(PHPV)、先天性白内障、小角膜、浅前房、瞳孔闭锁等诸多先天异常,如此复杂的病情被十余家医院都宣告无法救治。


焦急的父母找到卢海,这里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在经过数次会诊后,糟糕的眼球状况令专家们对孩子的预后也有些没底,但卢海最终还是决定实施手术。


“卢主任,您是唯一一个愿意帮孩子试试的医生,把孩子交给您我们放心,什么结果我们都能够承受。”彼时孩子父母的一句话,让卢海和同事们备受鼓舞。


皇天不负有心人,手术过程比预想的顺利得多,孩子的眼睛通过微创手术的治疗和矫正,如今,已经完全可以正常生活。


“你看,孩子都能看到玻璃板上的白色瓜子了,这么浅的对比度,就连很多视力正常的人都很难做到呢!”看着电脑里孩子的复诊画面,卢海满是欣慰:“如果当初不做手术,孩子的眼睛肯定就失明了。”通过多年的随诊治疗,当年的“小眼球”患儿已经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还成了班上的“三好学生”。每次来复查,她都要坐在卢海“爷爷”的腿上照张相。看着健康成长的孩子,卢海觉得这是作为医生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如今,通过多年的摸索,卢海早已成为国内小儿眼底病领域的“大咖”。他带领团队分别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手术治疗,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的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遗传性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筛查工作等,极大推动了我国小儿眼底病的治疗水平。


除夕的光明卫士


除夕的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急诊,堪比一个血腥惨烈的战场,一个又一个因烟花爆竹致伤的伤员接连不断地涌入诊室。为了减少这样的悲剧发生,卢海坚持每年在春节前积极通过媒体平台,向公众广泛宣传预防烟花爆竹伤知识,带领团队反复修订烟花爆竹伤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组织进行应急模拟演练,为大年夜里的眼睛保卫战做好充足准备。至今,他已整整坚持了13年。


卢海坚守在除夕爆竹伤患者救治一线


在第六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颁奖典礼上,他的父亲也来到了现场。工作人员悄悄地将他父亲从外地接来,为他做颁奖嘉宾。同是医生的父亲感慨地说:“做医生是技术活,但首先是良心活。


卢海在第六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颁奖典礼上聆听父亲的教诲


在卢海大学毕业时,父亲就曾对他说过这句话。当时,他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和体验。而现在,卢海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甚至还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学医的女儿听,说给他的学生和年轻的大夫听。


愿把光明送给更多需要的人

卢海长期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每年参加赴内蒙古免费白内障复明扶贫手术,且常常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捐款。2004年,他带队参加了“健康快车”光明行活动,完成1000例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表扬。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国内大多数边远贫困地区,完成了大量的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2011年4月,他带领北京同仁医院医疗队远赴非洲赞比亚,实施中非友好光明行活动,受到了我国国家领导人及赞比亚总统的亲切接见。赞比亚总统班达亲自签署感谢状。2015年5月,他带领医疗队再出征,赴加勒比地区牙买加和安巴两国进行光明行动。


卢海在公益活动中认真为患者看病


每年卢海都会救治3至5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眼病患者。他说:“作为一名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拒绝你的患者,因为这是职业赋予你的责任。况且如果连医务人员都歧视这些患者,社会又怎能包容和接纳他们?一个医生最高的境界,不是得到多高的荣誉或有多么丰厚的物质回报,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非常享受治病救人这件事情本身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 对于卢海来说,医学是长期积淀于内心的一种信仰。


卢海曾荣获“中国好人”、首都劳动奖章、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北京榜样”、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第六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首届“精诚医者”等荣誉称号。


素材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机关党委

北京同仁医院

京华卫生编辑部出品

THE END

欢迎留言,我们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