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优质优价评价体系和机制创新?

来源: 中国现代中药/zgxdzy

中药饮片优质优价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以下简称“药材及饮片”)是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关乎临床疗效。中药材的质量提升是实现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的基础,优质中药材的供给已成为社会消费群体及健康产业市场各主体的普遍诉求和关注焦点。


因此,如何实现药材及饮片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优质产品的市场地位已成为行业直面的责任与使命。然而,面对当前药材及饮片产供销链条令人堪忧的质量现状,如何建立客观适宜的优质优价评价体系重整优质药材与饮片生产秩序重构符合市场法则的优质优价机制,是需要全社会支持与行业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段金廒教授团队在本刊发文《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建立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实施路径探讨》,提出以下观点,以期与同道交流讨论,共同推动药材及饮片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

观点一 

没有中药材的优质优价就没有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优质优价

“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认交易规则,是制定质量差价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其对规范市场行为,优化配置资源,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正向引导作用。


但目前在中药材商品交易时,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质量与价格的关联性不强,导致药材及饮片市场供应主体及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链对优质药材的追求意愿不强。


“药材好、药才好”已为人们普遍共识,“一分钱一分货”是天经地义,没有中药材的优质优价就不能激活生产者和经营者追求高品质产品的成就感和内在动力,就不可能有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优质优价,就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获得高品质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望。

观点二 

生态价值是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优质优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质药材的形成与其生产过程药用植动物的遗传背景、生长发育、资源性物质的代谢分布、产量和品质的表达十分密切,更是与独特的生态诸因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息息相关,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是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均需要良好生态条件的支持,以消费自然生态为代价。


然而在现实中资源性产品价格仅反映了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忽略了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要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成本的优质中药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体现生态价值是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优质优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点三 

道地性是优质药材的重要科学内涵和优质优价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出一方药材。其通俗的共识揭示的是生物适应环境,环境改造生物的生态观和道地性。中药材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其种质特性、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等决定了最终品质。


不可否认的是原道地产区受到城镇化以及现代经济发展的驱使,逐渐退让和迁移,丧失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导致道地药材资源生产不敷应用,呈现出部分品种盲目引种于非道地产区生产,造成药材品质下降。


因此,建立药材道地性评价体系、拓展和建立新型道地产区和规范化生产标准体系,保证药材的品质道地是优质优价的前提。

观点四 

优质优价机制形成的路径和政策保障

当前药材及饮片质量良莠不齐,其主要原因是市场缺乏有效调节手段和约束机制;中药材市场价格信号扭曲,优质难以有效实现优价;缺乏行之有效的优质药材判定标准;中药材及饮片加工产品未实行优质优价;中药材的多重属性导致的价格波动。据此提出中药材优质优价机制形成的重要路径:

基础——重建优质药材价格形成机制

核心——构建优质药材规格等级标准

关键——建设优质中药材溯源体系

重点——塑造优质中药材品牌

重要途径——区分目标市场

本文以期在国家高度重视中药质量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中药产业统筹各主体,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以个别行业关注度高、已形成较为公认的分级评价标准的品种入手,构建从种子种苗到中药材、中药饮片,再到中成药的全链条产品优质优价关联形成机制,并形成示范效应,由易及难,以点带面,分步分层次推进,逐步形成全社会公认的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优质优价机制,服务于国家制定的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工程,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共同推动药材及饮片优质优价相关政策措施的制订,早日出台提供借鉴和讨论。


第一作者介绍

段金廒,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中药》副主编,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现任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职。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发展联盟理事长、全国可饲用中草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国家农业农村部中药材专家指导组成员。荣获全国中医药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首届“岐黄学者”中医药领军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 40年来致力于药材的品质提升与资源有效利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


科研教学成果:针对中药资源全产业链资源浪费严重、效率效益低下、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系统提出并创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和绿色发展模式,构建了切合中药资源产业经济特点的工程技术群;作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创建了适宜于中药配伍禁忌基础研究的方法学和技术体系,揭示了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并发现其形成规律与特征,丰富和完善中医药配伍理论体系,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了重要支撑。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60余篇,SCI收录260余篇。2014—2018年连续5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编出版《中药资源化学—理论基础与资源循环利用》《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学术专著7部。已获授权专利92项。研制中药新药、新药材及功能性产品18个。作为第一受奖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作为总主编出版“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本科系列规划教材。



声明

郭盛 王丽英/文


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中国现代中药》编校发布,本平台非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标明来源。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编辑:周鹭

核稿:韩兆东

更多阅读


基于“品种-质量-药效”相关性的中药动物药品质观


中药饮片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呼唤专业中药物流


新版《药品管理法》实施,这些要点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