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的病原体只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我们的目的是分清病原体,了解水产动物病原体的基本特性、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只有分清病原才能对症下药,在疾病发生时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一、病毒
1.物理因素:
病毒瘦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一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态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大多数病毒于 50-60℃、30分钟即被灭活。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主要是使病毒衣壳蛋白变性和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发生变化,因而阻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热也能破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使其不能脱壳。
(2)PH值:大多数病毒在pH5-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pH9。0以上迅速灭活,但不同病毒在PH值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
2.化学因素:
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一般比细菌强,可能与病毒缺乏酶类有关。
(1)脂溶剂:包膜病毒的包膜含有脂质成分,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
(2)酚类:酚及其衍生物为蛋白性剂,故可作为病毒的消毒剂。
(3)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病毒对这些化学物质都很敏感。
(4)抗生素与中草药:现有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待检标本中的细菌,有利于分离病毒。
病毒病的治疗方法:
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细胞内,所以对病毒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要么不易到达细胞内,要么对对寄主细胞毒性大。因此至今尚无治疗病毒特别理想的药物,在人类医学或兽医都纯在这个问题。相对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病毒病的发病频率小,尤其一些慢性的病毒病,在不影响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只要把疾病控制在上市前就行了。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还是以预防为主,主要是控制其传染性,开发有针对性的疫苗,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
二、细菌
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统称为细菌,包括古细菌、真细菌和蓝细菌。真细菌包括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等。其基本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自然界中的细菌极少单独存在,常以种群形式出现。各种不同的细菌种群与周围环境和水生动植物共同形成水体生态系统。动物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栖居着数量不等的细菌。通常把那些在动物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机体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在宿主内生存和增殖,对维持宿主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他们能在肠内壁表层形成非特异性的表面保护膜,刺激机体产生“自然抗体”。水体中细菌及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水生生物体表或水体的正常菌群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一些种类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是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自然界中仅有少数细菌能引起水生动物发生疾病,例如鲑鱼立克次体引起鲑鱼败血症,而这类细菌称为病原细菌或病原菌。
细菌体积微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见,他们的大小常用微米表示。细菌按其外形克分为球形、杆型和螺旋形3中基本形态,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型菌。细菌是能够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微生物。根据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细菌分为两种营养类型: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通过无机物的氧化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称为自养菌;需要利用多种蛋白、糖类等有机物质作为营养和能量合成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异养菌。必须从宿主(人或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质中获得营养和能量的异养菌称为寄生菌,大部分病原菌均属于寄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作为营养物质的细菌称为腐生菌。养殖对象因细菌引起的疾病,称为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的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死亡率高,可引起养殖对象的大批死亡,给养殖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细菌病的治疗方法:
危害水产动物的制药是杆菌,其次是弧菌。由于细菌自身有较为完备的代谢系统,对宿主的专一性要求不强,所以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动物疾病中占较大比例。
三、真菌
广义的真菌(Panomycetes,泛真菌或菌物)为一复系类群,其全部成员来自真核生物中的三个彼此不同的生物界,即真菌界(Fungi mycota)、管毛生物界(Chromista)及原生动物界(Protozoa)。
真菌形态多种多样,大小比细菌大的多,为葡萄球菌的数倍,小的肉眼不可见,如白假死酵母菌,大的肉眼可见,如水霉菌、蘑菇菌等。他有典型的核结构和细胞器,按形态、结构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如酵母型真菌和类菌母型真菌。而多细胞真菌基本上都是由菌丝和孢子两大基本结构组成。
真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或孵育过久,可出现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以及各种生理状态的改变。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和不同温度培养的真菌,其性状也有不同。真菌对热的抵抗能力不强。孢子不同于细菌芽孢,一般60℃经一小时即可灭掉。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的耐受性较强。对1%-3%石碳酸、2。5%碘酊、0。1%升汞及10%甲醇液则比较敏感。用甲醇液熏蒸被真菌污染的物品,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对抗生素不敏感。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素等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
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亚甲基蓝等药物均对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四、寄生虫
自然界有机体的生活方式是极为复杂的。有的生物在其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的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的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产生危害作用,此种生物的生活方式成为寄生生活,或叫做寄生。凡是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称为寄生物。寄生物包括植物性寄生物及动物性寄生物。植物性寄生物大多属于病毒、细菌、真菌等。动物性寄生物以生物进化的程度而言,皆属于低等动物,故一般称为寄生虫。被寄生虫寄生而遭受损害的生物称为寄主或宿主。例如,绦虫寄生于鲫鱼体腔中,绦虫称为寄生虫,鲫鱼称为寄主。许多寄生虫都具有宿主的特性,仅能感染一个或少数几个宿主,而有的寄生虫则具有广泛的宿主。
寄生虫的感染方式有经口感染和经皮感染。经口感染的寄生虫可分为,具有感染性的虫卵、幼虫或包囊,随着污染的食物等经口吞入造成的感染。如艾美虫、毛细线虫等均借此方式侵入鱼体。经皮感染的寄生虫通过寄主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体内进行感染。其感染大致可分为两种。主动经皮感染和被动经皮感染。主动感染的寄生虫主动的由皮肤或粘膜侵入寄主体内,如双穴吸虫的尾蚴主动钻入鱼的皮肤造成的感染。被动经皮感染的寄生虫在感染阶段并非主动地侵入寄主体内,而是通过其他媒介,经皮肤将其送入体内造成的感染。如椎体虫必须借助鱼蛭吸食鱼血而传播。
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是很显著,可引起生长缓慢、不育、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寄主大量死亡。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刺激和损伤:寄生虫对寄主所造成的刺激及损伤的种类甚多,是最普遍的一类影响。如鲺寄生于鱼体,用其倒刺及口器刺激或撕破寄主的皮肉因而寄主极度不安,常在水中狂游或是在睡眠打转。机械性损伤作用是一切寄生虫病所共有的,仅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严重的可引起组织器官完整性的破坏、脱落、形成溃疡、充血、大量分泌粘液等病变;损伤神经、循环等重要系统时,还可引起病鱼大量死亡,如双穴吸虫的大量感染。
2.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其寄生时期所需要的营养都来自寄主,因此寄主营养或多或少地被寄生虫所夺取,故对寄主本身造成或多或少的损伤;其后果仅在寄生虫虫体较大或寄生虫数量较多时才明显表现出来。
3.压迫和阻塞:体内的寄生虫大量寄生时,对寄主的组织造成了压迫,引起组织萎缩、坏死、甚至死亡。当寄生虫的数量很多而又寄生在管道内,则可发生阻塞作用,如绦虫大量寄生,克引起夏花草鱼肠道的堵塞;有时寄生虫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刺激中枢神经,引起痉挛收缩,也可发生阻塞或死亡现象。
4.毒素作用: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生活过程中,其代谢产物都排泄于寄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殊的有毒物质,这些代谢产物或有毒物质作用于寄主,能引起中毒现象。如鲺的口器基部有一堆多颗粒的毒腺细胞,能分泌毒液;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隐鞭虫能分泌科引起溶血的毒素。
5.其他疾病的媒介:吸食血液的外寄生虫往往是另一些病原体入侵的媒介,如鱼蛭在鱼体吸食血液时,常可把多种血液寄生虫(如椎体虫)由病鱼传递给健康鱼。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些虫种的生活史比较简单,有的则相当复杂。若要建立有效地预防方法,就必须了解寄生虫复杂的生活史,如此方能在其生活中最脆弱的环节将其扑灭。寄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
直接型许多鱼类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至少有一部分实践是生活在宿主体外,这类具直接生活史的寄生虫借自由泳动幼虫来主动侵入,或利用孢子或虫卵的被食入来感染宿主,如小瓜虫、斜管虫、三代虫、艾美虫、指环虫等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寄主。毛细线虫的虫卵随鱼类粪便排出后才开始分裂,幼虫通常在卵内而不钻出卵壳,称为感染性含胚卵,鱼因吞入含胚卵而感染。再如鲺把卵直接产在水中基物上,幼虫孵化后立即寻找鱼体寄生,幼鲺经过数次蜕变(5-6次)发育成成虫。
间接型有些寄生虫需要中间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如复殖吸虫、绦虫、棘头虫等。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宿主的数目不同,有的仅需一个宿主,有的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寄主。有多个中间寄主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中间寄主。下面举一些例子具体说明。
1.复殖吸虫:卵生。它们的卵大部分在水中孵化出自由游动的毛蚴,毛蚴在水中生存数小时,在此期间必须感染第一中间宿主(螺类或软体动物)。毛蚴进入中间宿主后不久发育为胞蚴以及雷蚴,病释出尾蚴。自由游泳的尾蚴依种类的不同而可以在水中存在长达24小时之久,在此期间感染第二中间寄主。某些种类的尾蚴会穿进鱼类宿主而直接发育为成虫。而某些鱼类则称为其第二中间寄主。尾蚴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的囊蚴可在鱼类体内存在长达数年,感染不同的部位。当感染囊蚴的鱼类被适当的宿主摄食后,该寄生虫则完成其生活史,而终宿主可能是鸟类或哺乳类。
2.线虫:大部分鱼类线虫是卵生的,卵经宿主的粪便排出,孵化出自由游动的幼虫,被中间宿主(通常是节肢动物)摄食后进一步发育为线虫。
3.绦虫:生活史需1-2个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虫卵排出后进入水中才能发育,孵出的幼虫具有3对小钩,体外有一层纤毛,在水中自由游动,称为钩球蚴。第一中间宿主是节肢动物,钩球蚴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再进入第二中间宿主鱼类或其他脊椎动物如蛙体内后,原尾蚴继续发育为裂头蚴。裂头蚴必须进入终宿主才能发育为成虫。仅有一个中间寄主的种类,如九江头槽绦虫,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如被雨吞食,原尾蚴就在鱼的肠中发育为裂头蚴,在发育为成虫。
4.棘头虫:所有的棘头虫都需要一个无脊椎动物的宿主(通常为节肢动物)来完成其生活史。含棘头虫幼虫(棘头蚴)的虫卵会由终宿主的粪便中排出,虫卵在无脊椎动物的肠道内孵化,棘头蚴钻出肠壁后固着于体腔,他与维棘头体,直到被适当的终宿主摄食而完成其生活史。
5.节肢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多次蜕变,才可最终张为成体。寄生性节肢动物的整个生活史要经过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虫期等阶段。此外,血液寄生性鞭毛虫,只有在食血性水蛭吸食鱼血史才能得到传播,也被认为生活史中包含中间宿主。
保虫寄主有些寄生虫具有广泛的宿主,即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又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如隐鞭虫是草鱼鳃中危害严重的一种寄生虫,而在冬、春两季则常常大量寄生在鲢、鳙的鳃耙上,但并不至于鲢、鳙得病。在这种情况下,鲢、鳙、就称为了隐鞭虫的“保虫寄主”。众所周知,我国鱼类养殖模式多采取混养模式。因此防止“保虫寄主”传播疾病有重大的意义。
温馨提示: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文章来源:水花鱼
康洁拥有先进的合成及制剂生产线,
不断升级的生产及检测设备使康洁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持续提升,
成本优势同步凸现。
康洁积极与国内外相关权威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联系,
建立外部联盟,把最具有前瞻性和前沿的生化技术引入公司,
致力于更加高效和环保的产品开发,
使康洁的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始终处于业界的前列。
康洁引入全面职业化的现代管理理念,
企业通过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GB/T24001-2016/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强化质量、安全和环保意识,
确保产品从原料、生产流程、存储、运输等全过程均得到严格控制。
正是基于技术、生产及管理的全面优势,
康洁产品已经得到了各级经销商和渔民朋友的普遍信赖。